东莞一初中生5个月被勒索逾18万元 勒索者获刑1年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龙成柳 通讯员胡敏怡)东莞一所中学的初中生小华(化名)为了寻求“保护”,主动向已从学校毕业的小毅(化名)“拜了码头”。未料事与愿违,在结识了小毅后,小华非但没得到“保护”,还一直被对方敲诈勒索,每次金额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案发时总金额已达18万多元。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5个月,其间小华从未向任何人求助,也因此无人知悉他被人敲诈勒索的情况,直至他母亲看到了手机微信里的转账记录,此事才浮出水面。
昨日,记者从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获悉,该院经审理认定,被告人小毅的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
小华的噩梦从2016年6月开始。一天,小华从校友处得知小毅在学校的“名气大”,于是添加小毅为微信好友。随后的一天,小毅回母校玩耍时偶遇小华,称急着用钱,向小华“借”了约200元。从当年7月开始,小毅先后以各种理由多次向小华“借钱”,其后更演变成以各种理由直接向小华要钱。
被勒索者共转账59次
小毅要钱的次数越来越多,数额也越来越大,且之前所“借”的钱也一直没有归还,当小毅又一次找小华“借钱”时,小华不再搭理小毅。小毅恼羞成怒,通过其微信朋友圈发布“谁认识某中学某班的小华”的内容,还发微信语音给小华,让小华“不要惹到”他、“小心点”等内容。
对此,小华倍感压力,几番思想挣扎后,主动联系了小毅。小毅称,如果小华可以借钱给他,他会将朋友圈的内容删除,但以后小华要“按要求给钱”。小华因听说小毅在学校时经常殴打他人,且曾有校友因没有给小毅钱而遭殴打,小华担心自己也会受到同样对待,因此不断通过其母亲的手机微信转账到自己的微信账户,然后再转账给小毅,并小心地把每次的转账记录删除。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当年11月,有一天,小华一共转账2.5万元给小毅——小华用母亲的手机通过微信先后转了1万元和5000元到小毅的微信账户,再用他自己的手机微信转账4000元和6000元给小毅。
转账后,小华本也想将转账记录删除,但母亲已经催促他还手机,他没来得及删。终于,小华的母亲发现了转账情况,再三询问,小华才说出被敲诈勒索的详情。小华的母亲随即报警。
警方查明,自2016年6月起至案发时,小华共给小毅转账59次,金额共计18万多元。同年12月18日,小毅到公安局投案,其家属退还小华所有款项,取得了小华家属的谅解。
勒索者已在少管所服刑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毅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罪,依法应予惩处。鉴于小毅作案时未满18周岁且主动投案、如实供述基本犯罪事实,系自首,依法可减轻处罚;案发后,小毅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可对其酌情从轻处罚。最后,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判令小毅犯敲诈勒索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目前,小毅正在少管所服刑。
法官说法
校园暴力需多方预防
本案主审法官表示,眼下,校园暴力时有发生,不仅表现为常见的打架斗殴现象,更出现了敲诈大额金钱的情况。本案中,被告人、被害人均为在校的未成年学生,被害人听说被告人在学校“很有能耐”,最开始接近被告人的目的是想借助被告人的声势得到“保护”,反而被敲诈勒索,且时间长达5个月、金额高达十多万元。如果不是被母亲偶然发现,敲诈勒索仍有可能持续下去。
令人深思的是,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被害人从未想过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而家长的账户被转走18万余元,都未发现异常。且仅在本案中,就发现被告人校园欺凌至少3名以上的在校学生。
法官建议,校园暴力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积极采取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