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中心”规划10年难落实 大量项目遭截留

30.07.2014  17:30

  今天上午,市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首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建议》。今年,市政协围绕首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开展联合调研、协商议政,形成了11个调研报告。在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中,市政协指出,近5年来,旧城户籍人口减少了13万,与此同时,外来人口却增加了10万,不仅带来了与原有文化氛围不相协调的生活习惯和一些低端业态,也带来了大量管理难题。

  市政协调研发现,目前北京市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共有43片,其中分布在旧城内的有33片,占旧城总面积的33%。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包括有户籍但不在此居住人口,旧城内平房区常住人口大约55万人,其中历史街区常住人口约48万人。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人口容纳量基本稳定,但常住户籍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人数变化较大。

  随着近些年的发展,一些本地人口逐渐从历史街区中疏解出去,但是由于平房区内生活成本低,外地人口逐渐涌入,改变了街区和院落原有的居住环境和氛围。根据五普、六普统计年鉴数据,2005年旧城常住户籍人口114万,常住外来人口25万;而到了2010年,旧城常住户籍人口减少到101万,减少了13万人,而常住外来人口却增加到35万,5年增加了10万人。

   多中心”规划10年落实不了

  在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中,市政协指出,北京2004版规划科学地设计了“多中心”发展目标,但一直落实不了,产业、人口依然大量截留在主城区,城镇化总体上仍旧保持以主城为核心的圈层发展格局。

  北京郊区经济体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趋同性,由于官员考核指标、地区居民需求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拉项目、搞产业等竞争行为非常普遍,往往置整体利益于不顾。 北京“多中心”规划实施10年来,无论是新增项目还是中心城区疏散的产业项目,多数被占尽区位优势的朝海丰等区县大量截留。

   建议

   文保区内近期消减30%人口

  加强人口管理,对历史街区人、房、户、业情况进行普查,对历史街区所辖胡同、院落进行确图管理,向社会公示,胡同肌理、院落格局的改变以及房屋拆建均要进行审批,审批情况一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保留一定比例的原居民,改进方式方法,有效疏解人口,近期目标是保护区内人口消减30%。

  将历史街区保护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额度应为全市年总收入的1%以上,推进公房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建立四合院和文化遗产维修资金申报制度,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和法人均可申请资金支持,进行维修,申报、审核和维修全过程向社会公示。

  另外,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停建一切开发项目,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的违章建筑由各区县政府限期无条件拆除。

   建议

   首都建设应适度“留白

  市政协建议北京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应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来寻找突破口,把小城镇作为首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和疏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的重要载体,为首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强有力的支撑。

  要强化顶层设计,首都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要从追求城镇化数量向提升城镇化质量转变。要逐步降低北京建设规模和强度,改变地方政府置城市整体布局规划于不顾,盲目拉项目、搞产业、搞房地产开发的无序竞争局面,下决心控制首都建设规模,让北京保有适度的“留白”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定的生态空间和发展余地。(记者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