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打造个人调解品牌工作室
大洋网讯 随着一间间调解室建立,一位位金牌调解员不断涌现,懂调解的专职人员能够为群众面对面服务,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17年9月,广东省首个以律师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沙亭村杨杨律师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社区是治理基础单元,一间间扎根社区的调解室,打通了城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成功调解68件案例,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也因为金牌调解员杨杨律师的到来,正在发生着这样可喜的变化。
这仅仅是番禺区司法局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功效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7月初,番禺区通过购买政府服务聘(用)的专职人民调解员18人,打造4间个人品牌调解室,共调处矛盾纠纷案件166宗,调解成功141宗(出具书面协议64宗),调解成功率为85%。
律师杨杨(中)在调解现场参与调解。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通讯员吴坤容、董晓慧 摄
成立4间金牌调解室
人民调解工作被誉为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的“东方之花”,让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不上交。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离不开千千万万奔走在基层一线、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员。
近年来,番禺区司法局、区调处办注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对热衷于调解事业、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个人,鼓励和支持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2017年以来,番禺区共成立了4间个人调解室:“沙亭村杨杨律师调解工作室”“新造社区爱滨调解工作室”“东环街老张调解工作室”和“牟晨调解工作室”。
打造个人调解工作室及调解团队是番禺区积极探索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一种新尝试,如今品牌打造成效初显。番禺区调处办表示,将加大对个人调解品牌工作室的扶持力度,做好场地提供、经费支持、人员配备等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调解能手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个人调解室为抓手,着力打造调解品牌,逐步形成番禺特色。
打造“大调解”格局
除了打造个人调解工作室,番禺区还不断丰富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健全联调工作机制。数据显示,番禺区共建成调解组织共385个。含镇街调委会16个,村居调委会274个,企事业调委会56个,派出所调解室23个,驻法庭调解室4个,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12个,初步形成完整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体系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目前,番禺区成立区级人民调解中心(设立在区司法局)和首个镇街人民调解中心(石楼镇人民调解中心),构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格局,搭建矛盾纠纷案件受理、研判、分流、业务指导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同时,成立番禺区保险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市桥街人民调解委员会驻番禺区群众来访接待室人民调解工作室,将番禺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扩展到12个。推进交调室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体化处理工作机制,利用道交一体化网上办案系统平台实现“一站式”化解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此外,番禺区司法局还组建一支35人的家事调解员队伍,加强与区法院婚姻家事案件的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律师专业性和中立性优势,鼓励村(居)律师积极参与属地一线发生的基层矛盾纠纷。
金牌调解员“炼成记”
金牌调解员,到底“含金量”在哪里?近日,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金牌调解员杨杨律师。
来自番禺区的广东理恒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杨杨,自2006年执业以来,就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所所结对”等工作,善用调解方式化解基层矛盾。2017年9月,“沙亭村杨杨律师调解工作室”成立后,杨杨的名号逐渐在沙亭村叫响。
“我始终尊重每一个受援人,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杨杨律师表示,处理某些法律援助案件需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但自己从来没有任何的怨言。“许多受援人理解了我们,还和我成为了好朋友。”
“用心了,把道理和法律说透了,村民就明白了。”杨杨向记者讲起一个个案。沙亭村苏家三兄弟老父亲去世后,因房屋继承问题引起纠纷,三兄弟反目成仇多年,70多岁老母亲的日常照顾成为大问题。杨杨从苏家三兄弟的居住情况和成长经历入手,唤起他们对以往兄弟情深的美好回忆,努力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从当天上午九点半到下午四点半,在杨杨不厌其烦地分析和劝解下,苏家三兄弟终于达成协议和解。至此,这场持续了5年多的矛盾纠纷,终于在杨杨的努力下得以化解。
“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努力做群众的知心人,有了这样的信念,就有了坚持的动力。”杨杨表示,只要群众需要,自己就会凭自己的专业随时、随地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用心用情用专业做好“百姓律师”。
文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桂来 通讯员 吴坤容、董晓慧
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波 通讯员 吴坤容、董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