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跪地两小时 举萌图问聋哑患者“疼不疼”
茹医生跪在地上与患者交流 通讯员供图
近几日,网络上流传着一张令人暖心的图片:在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医生单腿跪在地上,一手拿着几张纸,一手打着手势,与手术台上的患者交流着。原来这位病患是位聋哑人士,而这次手术中需要采用局部麻醉,医生必须要时刻了解病患的感受,于是就有了医生跪在手术台边的情形。
昨天,记者找到了图片中的主人公,他是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医生,说起跪地交流一事,这位医生淡然地称:“用什么姿势救人,我们都没有想过,或跪着或趴着,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医治患者。”
□通讯员 宋黎胜 记者 马佳丽
【遇到难题】
患者先天性聋哑还不识字,术中沟通不便
俞女士先天性聋哑,她自食其力,成为一名裁缝,每天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早在4年前,她就觉得腰背部疼痛,但没有去医院就诊。前段时间俞女士腰背部疼痛突然加重,行走困难,才不得去当地医院就诊。
中药、针灸、推拿、针刀等保守治疗后,腰背部仍疼痛难解,到了省人民医院疼痛科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需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
然而,一个难题摆在了医生面前,手术中需要采用局部麻醉,医生要与清醒中的患者作一些交流及配合,而患者也会向医生表达一些感受。“比如,术中要问病人某个部位痛不痛,病人反映哪儿痛,医生也要立即知道,及时采取措施。”疼痛科主任李顺说,医生们曾试图与俞女士沟通,但她只是着急地挥舞着双手,嘴里发出混乱的声音,这让李顺及众医生犯了难。
起初,疼痛科招募了一名懂手语的人,结果俞女士没有学过正规的哑语,根本无法交流。于是,医生考虑术中用文字来交流,没想到俞女士没读过书,基本不识字,此方案也只能作罢。
【这样沟通】
用图案约定信息,术中患者用表情传递感受
眼看再过两天就要动手术了,俞女士急,医生更着急。最终,李顺拍板“制作人体图案,再设计一些患者容易接受的约定”。
医生们在白纸上画上人体图案,将可能发生疼痛的区域分成5个部位,分别标上1至5,比如1号部位为大腿前侧、2号代表腰部、3号代表大腿后侧等等,然后还画上两个萌萌的圆脸,一个是笑脸,另一个是哭脸。
漫画画完了,李顺便与俞女士事先约定,比如在术中医生问,腰部痛不痛,指着纸上人体图案2号部位,同时伸出两根手指,俞女士若感觉腰部痛,向医生表示哭状,不痛则是笑意。
“设计图案时主要考虑要简单明了并能准确互相传递有效信息,保证医疗安全及质量。”李顺告诉记者,时间紧迫,为尽快和医生配合默契,俞女士在前来陪同的父亲帮助下很努力,一遍一遍地练,随后与医生“合练”。
开始时,医生与她演练,俞女士很茫然,慢慢地有了感觉,最终她基本能够理解医生的意思。
【一份责任】
“跪地”医生称,不管用任何姿势都是为救人
李顺是主刀,术中无法腾出手与患者“对话”,于是,充当“翻译”的任务落到疼痛科年轻医生茹彬身上。通过他,将主刀医生的询问传达给患者,同时把患者的感受向主刀医生反馈。俞女士手术时呈侧卧位,茹彬身高近一米八,为了能与俞女士平视,方便交流,茹彬不得不蹲下,或换成单膝跪地。
上午9点多,这台“奇特”手术开始。“问一下,腰部痛不痛!” 茹彬连忙将人体图案给俞女士看一下,并伸出两根手指,见俞女士脸上显露的是笑意,放心了,随后告诉李顺“她不痛”。你问我答,由于准备充分,近两小时的手术,医患间的“对话”基本上没出问题,手术也很顺利。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这两位医生,当记者说起这近两小时的跪地手术,茹彬还是挺兴奋的,“累是累点,却是一次有趣的历练。”茹彬说,网上网友的点赞他也都看到了,很高兴很欣慰,更多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医生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与患者更好沟通,如何更快速地挽回病人的性命,“至于用什么姿势救人,我们都没有想过,或跪着或趴着,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医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