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结合我省实际,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和施工图,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
广东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今天的行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擂起催征金鼓,全力以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把握好“百千万工程”的理论内涵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在充分统筹考虑乡村、镇域和县城之间空间结构,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步提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探索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力抓手,又是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再出发、再部署、再推进。
蕴含深邃的“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百千万工程”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升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蕴含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广东坚持城乡统筹,从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区域发展质量。“百千万工程”要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聚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有效配置产业项目,强化链条和聚集效应,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利于扭转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净流出的局面,更好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促进县镇村协同发展、融合汇通,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蕴含全方位的“系统观”。实施“百千万工程”体现的是宏观、综合性、全局性的新型发展方略,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县域一张图、一盘棋,强化县镇村体系规划,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人才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确定县城—镇域—中心村—基层村的功能定位与职能分工,推动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构建城乡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理解好“百千万工程”的发展逻辑
发力“百千万工程”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切入点。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明确指出:“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总书记的谆谆指引,为广东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指明努力方向、注入磅礴动力。城乡发展的融合水平仍然不高、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仍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明显,是制约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百千万工程”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联结广大乡村进行县域空间规划和统筹,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实现政策制定与措施实施的精准化,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良性互动,引导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下乡联农带农富农,强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构建良好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合作关系,充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充满潜力与活力的县镇村是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落脚地。“县为国之基,民乃邦之本。”县是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最具代表性的基本行政单元;镇是县和村两个系统的重要节点,在地理区位和功能结构上贯通城乡;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县镇村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也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载体。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村。“百千万工程”重点发展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综合分析发展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各展所长,推动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市场化方向为指引,加快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强化县镇村域发展新优势,有效整合分散的、低效利用的空间资源,激发县镇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质取胜的区域发展理念,把资源开发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品质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壮大县镇村域综合实力,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引擎。农者,天下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城乡共同体建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增强城乡发展内生动力。“百千万工程”突出富民强村导向,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多元化产业平台支撑,不仅关注城乡协调发展与产业布局,而且注重产业梯度转移与能级提升,将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聚焦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有效处理传统农业产业、新兴产业与特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聚焦制造业当家,构建区域产业协同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强做大“粤字号”知名品牌,提高制造业的机械化、科技化和智能化,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速度型的增长向高质量的平衡发展转变,推动形成城乡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共同构建村、镇和县协同发展的城乡融合新格局。
夯实好“百千万工程”的压舱石
以乡村振兴为发展牵引,全力推进强县联镇带村,建设和美乡村。县镇村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实施“百千万工程”,既要发挥县域经济对乡镇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抓好产业兴县,推进强县联镇带村,也要发挥乡镇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强化乡镇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作用,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现城乡区域的互补发展、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推动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发展。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方能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接续厚植发展新优势。实施“百千万工程”站在了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坚持集约高效、坚持协同联动,深刻把握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新特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将着力点放在城乡经济、保障民生和富民增收等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畅通城乡发展循环,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全方位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以提高百姓幸福感为发展方向,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以钉钉子精神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当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的时候,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城乡村畅顺流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统筹强基,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制度并轨,城乡生活一体融合、各有精彩。强富绿美新县域遍地,多彩多姿美丽城镇栉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皆是,百姓生活步步高、喜洋洋,美好的图景画卷徐徐展开。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本文系2022菁英人才计划“新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实现路径研究”(2022D005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