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大爱救心”激发社会价值观共识
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见他一面,手术台上却躺着一位急需他救命的患者,怎么办?相濡以沫的妻子持续高烧40度住院无人照料,素不相识的病人生命垂危必须手术,怎么办?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生命透支到心房颤动,接下来的手术非他不可,怎么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在一次次的两难选择面前,都选择了病人。他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好丈夫。病人却说,张卫达和他的团队都是活菩萨,他们把爱装满了老百姓的心房。在“救心”的扶贫路上,张卫达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百姓。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指出了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无源之水,它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这点滴之中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并以此薪火相传。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年多来,张卫达团队发起的“大爱救心”活动,慈善救助7000多名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先后80余次下乡义诊,行程20余万公里,足迹遍布10个省(区),涉及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等28个民族,涉及病种100多例,最小的手术病人出生才5天,体重不到3公斤,屡次创造了生命奇迹。这是外人看起来极为不容易的成绩,张卫达也承认自己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经常需要靠药物才能入睡。这正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先进典型形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才能被更多人感知并产生共鸣。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上对于医生这个群体存在着不少的误解,但是普通人却难以了解他们对工作的坚持与努力。近日,一张3位医生在手术台奋战32小时,最后手术完成后体力不支只能瘫倒在手术台旁的照片广为流传。在这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们身上,我们能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发芽的土壤,进而让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普及开来。
再广泛的社会行动,如果缺少价值观层面的认知认同,也难以持之以恒;再鲜明的行为导向,如果缺少发自内心的自觉自律,也会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人身上,公民个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和动力源泉。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中说,核心价值观其实也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更是公民个人的大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始终相信实践和行动的力量,强调在实践中磨炼,从实处着力。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行动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着力。大事是由小事构成的,难事是由易事构成的。善于做小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这是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规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同样是我们几乎在所有先进典型身上都能看到的共同闪光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来说其实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当中,每个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