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沪双城故事:台北城的上海文化 豆浆里的乡愁

19.08.2014  13:52

  中新网8月19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老天禄、三枪牌内衣、汤姆西服、明星花露水、商务印书馆、徐汇中学等等,1949年约1.6万名上海精英随着国民政府来到台湾,上海那些当年知名的品牌,随着食衣住行育乐渗进台北人的生活。透过台湾文史作家车守同的新书“双城故事”,上海人也了解到,原来台北与上海相互的影响竟如此深远。

  由车守同(笔名“吴汉仁”)与白中琪共同完成的《双城故事|从上海到台北的一次文化平移》一书,昨天在上海书展举行新书发布及签售会。这本书序言写道, “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台北,很上海;一九八七年以后的上海,很台北”,车守同说,新书原本诉说台北城里的上海文化,让他意外的是,出版后竟然在上海引发很大共鸣。

  发布会主持人、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曹雷表示,早年台北人没有喝豆浆习惯,是迁台的上海人将豆浆带到台北,之后又在台北永和发扬光大。大陆改革开放后,台商又以“永和豆浆”之名将豆浆带回上海,并在大陆各地生根,成为大陆民众心目中豆浆的“第一品牌”,由此就能清楚看出台北与上海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炳生昨天现身新书会场,见证自己这段沪台交流历程。台湾曼都创始人、上海台商赖志郎也来了,他说起自己与上海的渊源。原来当时的台湾理发界,凡与“上海”沾上边的都是时尚象征,许多台湾的理发师也热中到上海迁台的理发店如白玫瑰、紫罗兰等学艺,其中包括赖志郎的父亲,他用了上海话发音“客满”两字作招牌,就是今天见到的“曼都”。

  赖志郎说,2004年当第一家“曼都”在上海开业,父亲用饱含特殊感情的一句话形容他的兴奋之情:“终于回到这里。

  《双城故事》的作者之一车守同表示,会写这本书,与他自小常听身边长辈谈及上海有关。他的父亲是湖北人,当年到台湾前也曾在上海短暂停留,对上海印象深刻。父亲对上海的描述,也形塑他对上海的最初想象。

  1995年车守同第一次来到上海,就喜欢上上海,上海的人文、建筑、风俗等一切,一下子与过去的想象连结。于是车守同开始往来于台湾与上海,透过访谈及收集相关史料,加上白中琪多年来悉心收藏早年从上海往返台湾的船票、两地往来的电报、信函、商业凭证等历史数据,通力完成这本着作。

  上海市政府与市台办对这本叙述上海与台北双城间千丝万缕的著作相当重视,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6月底访台时,已先将这本书作为礼物赠送给台北市长郝龙斌。昨天的发布会与签售会也吸引不少上海民众到场,当中有不少是年轻面孔。车守同表示,新书计划明年在台湾发行繁体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