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发布
笔者从广东省水利厅了解到,2013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下称“公报”)28日正式向社会发布,新鲜出炉的公报显示,广东人均综合用水量41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7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4立方米,这3大用水指标在全省GDP持续增长的同时,连续10年出现负增长,呈现“一增三减”的良好态势。
专家指出,广东GDP与用水量持续10年呈现“一增三减”态势,说明广东多年来全方位构筑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深入人心,持续发力。特别是2011年底和2012年初,广东率先在全国出台《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后,全省节水成效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广东将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化水利改革,目前已启动探索水权交易试点工作,成为全国七个水权交易试点省区之一。
城镇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中山最低
公报显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93升/天,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35升/天。与上年比,均有所下降。而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最低的中山153升/天,最高的珠海243升/天。
专家指出,中山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全省最低,主要得益于该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节约和保护工作,中山目前已形成较完善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法规制度体系。
公报显示,全省总用水量443.2亿立方米。与上年比减少7.9亿立方米。在总用水量构成中,农业用水223.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0.5%;工业用水119.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7.0%;生活用水94.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1.3%。
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50.5%,与2003年农业用水247.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0%的数据相比,10年间总量变化不大,比重仍然偏大,均略超用水总量一半以上。
水利专家指出,目前广东农田灌溉不少地区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粗放灌溉方式,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与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微灌、滴灌相比,广东农业用水还有巨大的节水空间。目前,广东正在对高州水库灌区、雷州青年运河灌区和韩江粤东灌区等三大灌区进行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同时实施中央和省级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待这些工程完工后,广东农业用水状况将会有明显的改变。
万元GDP用水量10年下降近八成
公报显示,2013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71立方米,与10年前的2003年298立方米相比,下降近八成(76%)。万元GDP用水量最高的河源市281立方米,与最低的深圳市13立方米,相差21.6倍。
专家分析,GDP用水量的大幅下降,除了节水法规和制度约束外,还得益于对企业节水行为有重大影响的几大举措。
广东于2007年3月1日颁布《广东省用水定额(试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企业等单位纷纷来电询问用水定额试行细节等相关情况。经试行,目前,广东已开展《广东省用水定额》修订工作,并将出台地方标准颁布施行。
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提出提高产业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产业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限制和淘汰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全省各地纷纷推进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或限制高耗水产业。
此外,2011年底和2012年初,广东率先在全国出台《广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并从2011年起对全省各市考核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
数据显示,在用水定额、“双转移”、“三条红线”和节水法规制度体系的共同作用下,2013年广东万元GDP用水量71立方米,比10年前的2003年298立方米,整整下降227立方米,年均下降22.7立方米,总体下降近八成(76%),减幅明显。
法律法规建设力促“一增三减”
近年来,广东坚持不懈,不遗余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方位构筑节水型社会法规体系、制度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氛围,群众节水意识普遍提高,企业转型升级加快,节水减排成效明显。
据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在节水型社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可谓重招频出,先后出台了多项条例、方案。目前又着手在韩江、北江推行流域水量分配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水资源统一管理、水量分配、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和东莞等多个地级以上市,也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了地方节水法规。
在全力构筑节水法规体系的同时,广东也在不断加强节水制度建设。
2002年省人大颁布的《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充分体现节水型社会的特征要求。从2003年起,对超额取水部分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同时,建立完善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通过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不断激发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不少地方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水,并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