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教授”缘何退休后才等来特聘?

15.01.2016  10:37
而像河南大学女教师常萍这样不出书、不发论文,即使课堂堂堂爆满也还是换不来一个“副教授”职称,只能在讲师的职称上干到退休。那么高校在面对“口碑教师”多年无法晋升或被迫转岗的尴尬时,到底该怎么办?

  ■ 郭雅星

  近日,一篇《河南大学一女教师不写论文不报职称课堂爆满,退休特聘副教授》的新闻被各大网站发布,网友纷纷点赞好老师好学校。认真教书、专注育人的好教师确实值得尊敬,但“口碑教授”缘何退休后才等来特聘?“这个聘任证书,是个迟来的认可”——这是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对此事的回应。

  给笔者的感觉,河南大学这份“特聘”未免有些太迟,不禁让人感觉像是搞了个“追认”仪式。为何教师在岗位上时不认可,退休了才认可?而且“口碑教授”的教学事迹,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从朋友圈中偶然发现的,这实在是一个讽刺。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大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上。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是通过考核教师的学术成就、工作成绩、教学能力等,对其进行学术技术水平的评定。想要获得更高职称,无论是平时擅长科研还是擅长教学的老师,都只能选择去做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这种方法。而像河南大学女教师常萍这样不出书、不发论文,即使课堂堂堂爆满也还是换不来一个“副教授”职称,只能在讲师的职称上干到退休。

  实际上,目前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面对的是更为严酷的考验。近日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因多年未评上职称而掌掴院长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在此之前还有清华教师因为9年未晋职被迫转岗引发学生集体请愿。这些现象的发生,源于国内很多高校都有“非升即走”的规定:讲师、副教授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职称上一个台阶,则不再续聘。那么高校在面对“口碑教师”多年无法晋升或被迫转岗的尴尬时,到底该怎么办?

  对此笔者认为,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能力之间究竟该如何权衡,首先要看学校以及教师所在岗位的定位。研究型的大学职称评定时,重科研理所应当;文学类、语言类等以教学为主的岗位,则应该调整相关条件制度,给“好教师”、“口碑教授”留些空间。

  此外,在教师的人事评定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意见校方也应有一定考虑,不可完全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整个评定过程需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