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尚需配套制度
被称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的2014年版北京入学规定昨日由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严禁区县、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切实解决“以钱择校”问题。
“不得用考试方式选拔学生”、“不得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抵制打招呼、递条子”、 “严禁学校违规提前招生和点招学生”、“严禁初中违规在小学非毕业年级招生”、“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掐尖’招生”……这份被称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从可能导致小升初择校行为的黑洞入手,有那么点“严”的意味。尤其以抵制“打招呼”、“递条子”,算是打到蛇的“七寸”。至于报道断言,“今年钻择校的空子真是没招儿了”,未免盲目乐观。
纵观“史上最严择校禁令”,诸如“不得以考试方式选择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奥数考试成绩、奖励、证书等作为学生入学的依据”等禁令比较好操作,恐怕也没有学校敢公然抗命,现在许多城市小升初不也已经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么?而“抵制入学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等不正之风,拒绝说情请托、权学交易等‘以权入学’不良行为”规定,则比较难办。“打招呼”、“递条子”、“权学交易”都是暗地里进行,谁的权力大谁说了算。面对每年如期而至的说情风,学校领导也无可奈何,只能掂量谁的份量更重。面对这种情形,用一句“抵制”显然难有效禁止。
潜规则治理,一方面要将其置于阳光之下,通过公开、透明的制度,打压潜规则生存空间。就说学校招生,只要严格按程序进行公示,并接受公众举报。事关广大家长利益,家长们自然对入围学生的情况格外关注,有一点瑕疵恐怕都逃不过家长们的火眼金睛。另一方面,建章立制,对违规者进行严厉问责,谁敢碰招生红线,谁就吃不了兜着走。长此以往,当这种成为一种习惯,官员也不敢随便出手,乱开条子,校方也有理由加以拒绝。所以,“史上最严择校禁令”还需制度配套,以保障禁令不走样。
当然,禁住“以钱择校”、“以分择生”、“以权入学”,也不等于完全禁住择校现象。学校都按学区招生,学生就近上学,家长们还是有办法变通,譬如购买“学区房”,落户名校周边。一些城市频频出现“天价学区房”,高者每平方米数十万元,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择校。其实,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从来就是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被行政部门所认可。择校现象如何产生,又缘何愈演愈烈?或许只有号准脉,找到“病灶”,对症下药,方能标本兼治。
家长之所以要为孩子择校,皆因学校有优有劣,且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供不应求,否则家长也不必花大力气去择校。先有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不均衡才有择校,择校又反过来加剧了教育不均衡。欲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当从教育不均衡这个结开解,这才是真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禁令,解决不了教育不均衡问题,也就解决不了择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