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消委会发出今年第3号消费提示:理性选购保健品 谨防陷阱

22.02.2019  12:50

▲漫画来源:新华社

近期,随着权健、无限极等品牌直销企业频繁传出负面消息直至被拉下神坛,再次敲响保健品市场潜在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制假售假等各种乱象的警钟。今日(22日),东莞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出今年第3号消费提示:理性选购保健品,谨防受骗落陷阱。

市消委会认为,当前市场上不少保健品宣传掺杂治疗、疗效宣传,让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混淆保健品和药品的概念,且普遍认为“是药三分毒”,容易被保健品打着“天然”食药材旗号忽悠,误把保健品当药吃,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而且耗费大量金钱和精力。

据分析,目前保健品市场常见的推销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虚构“通知”, 假借公益。利用媒体、报刊的权威性,冒用“通知”、“公告”等形式发起免费邀请,假借“公益”旗号,宣称参与对象为已领社保退休老年人,企图让宣传带有“官方”色彩,骗取老年人信任。二是伪科学,“专家”讲座。穿着医生白袍的伪“专家”出现,鼓吹“高科技”(纳米、量子、磁场、干细胞等)旗号的保健品,貌似神奇超越医院医疗技术,忽悠无知老年人不断地掏腰包。三是免费体验、多赠送。以赠送鸡蛋、枕头、旅游等作为噱头,吸引老年人免费进行体检,“名医”会诊无中生有或故意夸大病情,制造恐慌吓唬老年人。四是谎称能治百病,无效退款。谎称保健品都采用天然名贵药材和秘方,不打针、不吃药、不复发,高血压、血管硬化、糖尿、痛风等老年人通病都适用,甚至癌症都能根治,无效或不满意立即退款。五是贴心服务,亲情攻势。不法商家以一对一的贴心跟进服务,不停上门拜访、关爱生活、赠送礼物,投其所好说贴心话,通过打“亲情”牌拉拢获得老年人信任,阻隔子女声音,进而推销产品。

市消委会认为,保健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特殊食品。它并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不可能有单独治疗疾病的功效。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要谨慎辨别、理性消费。

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市消委会提醒,要正确认识保健品,别误当药吃延误治疗。保健品只是用于调节身体机能,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但不能代替治疗药物,要保证均衡膳食,不要过分依赖保健食品。凡具有药品疗效宣传的均属违法行为,例如“降糖”、“降血压”、“补脑”等等,合法宣传需加上“辅助”等字眼,如“辅助降糖”。

其次,保健品广告有规定,慎防虚假宣传误导。国家对保健品宣传广告有严格规定,凡使用“根治”、“疗效最佳”等绝对化用语,或以“康复”和“治愈”等断言字眼,以学术机构、患者真实个案等名义作证明的,都属于违法保健品广告。

此外,要正确认识保健品批准文号,明辩真伪。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国食健字G或J(G指国产,J为进口);另一种是国家卫健委的卫食健字(卫食健进字)。在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方,必须清晰标明“保健食品‘蓝帽子’特殊标识+‘保健食品’字样+批准文号”。

最后,要到正规营业场所购买保健品或接受相关服务。为确保商品和服务质量,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或接受相关服务,应当选择正规商家,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并主动索要发票,妥善保存购买小票、交易记录等必要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及时通过正规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全媒体记者 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