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与歌咏,已成为广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2012年,广州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封“世界合唱之都”的城市。
云山畔,珠水旁,公园里,广场上……在这座城市里,经常能看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合唱队伍,合唱艺术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合唱者当中,既有街坊邻里,也有退休老人,兴致之高让人惊叹。而在少年宫、工厂、企业和学校,也经常能看见定期举行群众性的合唱比赛。
《黄河大合唱》合唱作品传承人之一、合唱指挥家苗向阳表示,在歌声中找寻凝聚力,是合唱艺术的魅力。广州,一直有集体歌唱的传统习惯,合唱与歌咏已经成为广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退休老干部的逆袭: 从越秀山唱到国际舞台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当钢琴奏起,排练室内,一曲《我宣誓》庄重激昂地响起。每名歌者,都目光坚毅地注视前方,仿佛这不是一次彩排,而是向人们讲述自己的信念与坚持。这是广州老干部爱乐合唱团排练的一幕。这个合唱团的49名团员全部都是广州的退休老共产党员干部。
今年68岁的黄国强是广州老干部爱乐合唱团的副团长,平日里,他声音洪亮、笑声爽朗,总能让在场的人一眼认出来。而当走进合唱团中,他独特的声音很快就融入齐声歌唱之中。黄国强告诉记者,这就是合唱的魅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有人要训练得连发声部位都一模一样。
对于一个退休才开始学习合唱的人而言,这并非易事。黄国强从越秀山自发组织的山顶合唱队唱起,逐渐步入越来越专业的音乐殿堂。如今,作为这支党员老干部合唱团中的一员,他期盼用歌声传递信仰的力量。
随便唱唱 在越秀山放歌
人头涌涌,歌声飘飘,当人们走进白云山、越秀山,总能被市民自发形成的合唱队所吸引。黄国强就是这样被吸引加入越秀山的合唱大家庭的。他以前并没有唱歌基础,大约10年前,快退休的他已经身居工作二线,总觉得还有浑身的力气使不出,只好一有空就到越秀山散散心。“看到这些合唱团,心情就觉得舒畅,他们都是自发组织的,山顶唱客家山歌,山下也有合唱团。”
不用报名,不用交钱,挤进去就能唱,还有人专业伴奏。平时就喜欢到KTV嚎两嗓子的黄国强也跃跃欲试。没想到不试不知道,一试竟发现自己唱得还不错。
在这里,他感受到广州的朝气,感受到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论是曾经的足球名宿,还是老教授、知名专家,又或者是更多普通的退休工人,“每个人都是凭着满腔热情,放声大胆地唱。”街坊们互相帮忙,会识谱的人教简谱,写字好看的人抄歌词。黄国强说,自己隔三岔五就会到越秀山来唱唱歌,那时候,他觉得开心就好,也没想要加入更加专业的合唱团。“毕竟人这么老了,还怎么学得会,随便唱唱就行了。”
考试碰钉 踏上专业合唱路
不过,这种“随便唱唱”的想法,却止于听到一个老朋友的“歌声”。2010年,黄国强在合唱时遇到老战友。“只知道他以前唱得不错,没想到他一亮嗓,太惊艳了!”
黄国强他立刻追问老朋友,这才知道,原来这位老朋友加入了更加专业的合唱队。在老朋友的鼓励下,他也决心试一试。
他没想刚报名参加广州市老干部爱乐合唱团就碰了钉子。黄国强回忆,当时考试一共有4个人参加,要求先清唱一首自选曲目,再考核“视唱练耳”测试音准,最后按一段简谱考察识谱能力。“唱自选曲目和识谱都没问题,就是被音准难倒了。”由于缺乏专业训练,黄国强找调子总是不太准。“老师告诉我,我的声音条件还不错,虽然不及格,但也算是有悟性,也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把我留在队伍里试用3个月。”
就这样,黄国强踏上专业合唱路。
铁杵磨针 苦功夫终有回报
“刚进合唱队的时候,自己心理落差挺大,连卡拉OK都不敢去了。”黄国强从发声开始学习,越是找不准音,就越要针对发音下苦功夫,从找准发声部位开始。“不过,总觉得嘴跟不上脑子,虽然心里知道要怎么发音,但到了嘴边却偏偏唱不出来。”
为此,黄国强又报名参加了咽音班,从头开始学发声。“这时候才发现我以前不是在唱歌,而是喊歌,我学会运用咽喉的力量和气息。”
在合唱团时间越长,黄国强进步越大。“直到有一次,我发现自己还能唱粤剧。”经过了专业训练,即使是去唱卡拉OK,黄国强也学会了有选择性地选择符合自己声线的歌曲来唱。“我的声线比较适合唱廖昌永的歌曲,阎维文的歌曲我就不太适合了。”黄国强谈起合唱来专业范十足。
除了技艺上的进步,黄国强还在几年前接过了副团长的重担。不过,他坦言这个副团长可不是“当官”,而是做“保姆”,必须有足够的热情才能干得好。他与同样爱好文艺的妻子分配好各自照顾小孙子的时间,好让大家都能追逐自己的梦想。
黄国强。广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摄
南征北战 合唱是集体艺术
这些年来,黄国强跟随着合唱团“南征北战”,2013年5月他随爱乐团到中国台湾参加中老年艺术节,获合唱比赛金奖第一名。他也曾在2015年3月到澳门参加首届世界合唱博览会的合唱比赛,并获得了银奖。
说起合唱多年的经验和感受,黄国强说,虽然合唱团要求不凸显个人的声音,在旁人看来,当每个人的声音都融到集体的歌声中,根本看不出个人的实力,但他们依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每个人都实力过硬,才能达到最美妙的效果。“所以每次演出我们都会严格地选拔,考核每一个人。”他举例,有一年,他们随爱乐合唱团去肇庆参加一个全国性的无伴奏合唱比赛,40多名合唱队员要分散站在舞台的不同角落,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要将所有人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每个人连发音位置都要统一,指挥需要一一检查,如果哪个人的发音有轻微的差别,整个团队的发声就难以捏合在一起,音也会变得不准。“所以别看合唱有这么多人参加,也必须认真对待,不能混混就过去了。”
党员老干部越唱越光荣
要想加入广州市老干部爱乐合唱团,需要是退休的老党员干部,要求男70岁,女65岁以下,并经第三方声乐老师考核组考试合格后,才能择优录取。
黄国强说,他们现在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党员老干部团,为了今年年底老干部纪念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活动,他们开始排练起入党誓词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合唱不是去作秀,而是表达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弘扬正能量,唱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光荣感。”
小云雀合唱团
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小云雀合唱团成立于1981年,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优秀童声合唱团”,2014年被广州市合唱协会授予“广州市优秀童声合唱示范基地”称号。
小云雀合唱团在国际合唱赛事中获奖无数,经常受邀参与国内外重大演出。
市老干部爱乐合唱团
广州市老干部爱乐合唱团于1999年4月成立,由一批酷爱合唱艺术的退休公务员、教师、医生及各级干部组成。
合唱团由著名指挥家陶文华和中山大学教师周莉担任指挥,演唱了大量的中外名曲和优秀声乐作品,并在国际、国内的多次合唱大赛中荣获金奖。在2011年4月的法国蓬斯国际艺术节上,老干部爱乐合唱团一举夺得金奖。
Echo人声乐团社充满青春活力。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六中Echo人声乐团社
广州市第六中学Echo人声乐团社由学生自发组织,进行为期两年的业余训练。成立至今,该社发展迅速,多次参与校内外各项大型活动,完成歌曲改编及排练近10首。该社受到校内师生的喜爱,曾在六中十佳社团评比中荣获“新锐进步奖”。
天籁童声合唱团:
唱到互相拥抱 流下热泪
在广州,成为小云雀合唱团的一员几乎是所有“文艺儿童”的童年梦想。这个有着近40年历史的童声合唱团,是中国十大优秀童声合唱团之一。在国际合唱赛事中获奖无数,经常受邀参与国内外重大演出。尤其是在2016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第五届合唱比赛中,该团参加5个组别的比赛,最终拿回两个第一名,三个第三名。成为那届比赛参赛组别最多、获奖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合唱团。
“素养根植在你们的血液里”
在小云雀成长,到了一定年龄退团的孩子被称为“大云雀”。麦晓琳今年刚刚退团,这只“大云雀”讲述了她在小云雀难忘的故事——
2016年第五届佛罗伦萨国际合唱大赛,组委会安排了我们合唱团参加开幕式的演出,我们准备演出的曲目是《撒里啰》,就在入场口准备进场的时候,鼓手正把鼓准备推上舞台,后台的工作人员说我们的打击乐不能推进去,因为教堂有2000多年的历史,担心打击乐敲击会影响到壁画。
邓群老师跟我说:“麦麦,我们马上换《引子与托卡塔》,你可以吗?”我当时有点懵。大家走上台时,我听见邓老师说:“小轩轩,你到时帮麦姐姐一把。”果然,真到高音highbE的长音时,我竟然发不出声音,但在三声部的方向传出小轩轩干净稳定的声音,我的脸顿时红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要起来练声,准备参加童声组的比赛,练声干巴巴的,没感觉。邓老师对我们说了一番让我自豪又一生难忘的话。“孩子们,你们要记住,你们是小云雀,一种最擅长歌唱的又能高飞的小鸟,你们从四五岁开始合唱训练,音准、节奏对于你们来说都是信手拈来的事,你们随意一张嘴,都有小云雀的高度和味道,一切的素养都植根在你们的血液里的,还担心什么?放开来,尽情享受你们的音乐就好!”
突然间,我们像复活了似的,接下来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了。我们唱到自己被感动,演唱结束后雷鸣般的掌声先不说,我第一个冲到邓老师面前,抱着她哭起来!很多同学都互相抱着,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终生难忘!最后我们童声组是以绝对的优势,以9.68分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结果,在那次比赛中,我们参加了5个组别的比赛,最终拿回两个第一名,三个第三名。
说起在2016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第五届合唱比赛中“小云雀”的光彩夺目,该团的指挥邓群感慨万千。
“那次比赛,每一个组别都只奖励前三名,比赛获奖难度太大,含金量太高。”邓群感慨,“我们成了那届比赛参赛组别最多、获奖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合唱团。声音修养、音乐素养得到了国际评委的认可。”
在邓群看来,孩子们声音修养、音乐素养的背后,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教养和平时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也是小云雀合唱团多年来最注重的团队文化。
邓群举了个例子:去年6月,广州交响乐团2016~2017音乐季特别制作“鹰交响——中国童话李海鹰”在星海音乐厅上演,童声合唱是小云雀合唱团。百多个孩子,无论是在广州交响乐团还是在音乐厅,无论是在候场室、化妆间、还是用餐,都表现出极好的公共意识。和广州交响乐团的老师一起吃饭,排队整整齐齐,领饭、安静吃完、收拾干净。广交的老师说:“接待过那么多团队,这个合唱团的孩子公共意识让人赞叹,很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照顾到其他人。”
阿卡贝拉“旋风”:
大腿拍淤青 神功终练成
2015年,广州六中校内,喜欢阿卡贝拉的高一新生林晓月组建了Echo人声社团。
起初,林晓月鼓动身边喜欢唱歌的同学参与进来,成功招收了30多位社员,还邀请了同样喜欢阿卡贝拉的老师苏达平作为艺术指导,正当她以为社团要迈上轨道时,不少同学发现训练很苦打了退堂鼓。“慢慢地,新招的30多人最后只剩下6个人,刚好每人负责一个声部。”林晓月苦笑着说。
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所幸师生都没有放弃。苏达平手把手教看五线谱、调整音准以及教学唱和音,并请来了大学同窗讲解阿卡贝拉唱法技巧和改编社团的第一首作品《情非得已》。林晓月说,包括她在内的6名成员“榨干”中午和晚自习结束后的部分休息时间,聚集在琴房中“群魔乱舞”。
“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掌握节奏,于是又跺脚又拍大腿代替本应该由嘴巴发出的声音。一次练习下来,有人大腿拍成淤青。”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在校内的互助扶贫慈善晚会中,社员们在舞台上完成了首秀,给师弟师妹们介绍了合唱的新形式,并成功吸引30多位有一定乐理基础的爱好者加入进来。
第二届社员的加入,不仅让Echo人声乐团顿时增添了活力,社长林晓月也松了一口气,她不需要再担心社团面临解散的难题,可以集中精力为乐团争取更多表演机会。与此同时,社员们在原创编曲方面也跃跃欲试。
高二学生曾林瑾对改编歌曲有着浓厚兴趣,担任了乐团的“编曲家”。他告诉记者,一首歌需要花费将近一个月时间进行改编。改编时,首先将那首歌曲听熟,将旋律记录下来,根据灵感给旋律配上和声,然后将声部拆解出来并写成五线谱。“遇上优秀的原曲或本来就是阿卡贝拉的歌曲时,分辨声部就会变得更难,我就会戴上耳机把一首歌连续听上数百遍。”
林晓月说,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Echo人声社团在学校近70个社团里表现活跃,从无人问津,到现在几乎人人皆知。“我快毕业了,但留下了这个饱含我无数心血的学生社团,我相信师弟师妹们会延续对阿卡贝拉的热爱,让更多人知道阿卡贝拉。”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叶碧君、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