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祖国同龄人闲话百味人生:见证大时代演变
1.吉林伊同县工人徐淑芳退休后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旅游
中新网10月1日电(生活频道 袁野)今天,是祖国65华诞。而吉林工人徐淑芳,河北教师李德才和农民张淑兰恰巧在65年前呱呱坠地开始在母亲襁褓中牙牙学语,自此,他们身上就打上了与祖国同龄的时代烙印。如今,已过耳顺之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新网生活频道为此梳理了三位不同职业65岁老人的生活历程,见证大时代的生活演变。
吉林伊同县工人 徐淑芳:
错过高考成终身遗憾
万万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坐上飞机
像城里的多数老太太一样,徐淑芳现在每天帮女儿带外甥女上下学。没事的时候她更喜欢待在家里。
同样是被照顾着长大,只不过60年前的徐淑芳是被哥哥照顾着。“那时候,母亲在地里干活,把我放在地头上,大我四岁的老哥看着我,还差点让狗给咬了。”徐淑芳对儿时生活记忆犹新。土改后,徐淑芬家分到了大片土地和三间房,虽然有四个哥哥,但排行老小的徐淑芳并不少干活,后来在学校代课期间,学校教务主任夸赞她虽是县城出生,但一点不显娇贵。
1958年,徐淑芳开始上小学,“不像现在人守一桌,那个时候都是四五个人挤在一个小条桌上学习。”徐淑芳因个子小经常受男生欺负便萌生退学之意,但父母硬是把她打回学校,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提不上学了,也正因如此,徐淑芳读书成绩一直不错,考初中时,全班50多人只有14个人考上,徐淑芳就是中榜者之一。
学生时代的徐淑芳文化生活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那个年代流行唱军歌和毛主席诗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徐淑芳情到深处不禁唱起了传唱已久的毛泽东诗词《咏梅》。
1966年初中一毕业,徐淑芳就回乡务农,由于当时在农村中文化层次最高,领导就将出黑板报,写材料的活儿交给了徐淑芳,后来干脆包揽会计任务,直到1972年,因笔杆子过硬,县学校领导让徐淑芳代初中课程,每月拿30.5元的工资,这一代就是4年。
彼时正是花季女孩的最美年华,徐淑芬下定决心拿出代课后的第一个月工资给自己买了线衣线裤,只是,代课教师的身份最终因没能转正而夭折。
1976年经过相亲,徐淑芳认识了长春拖拉机厂的一名电焊工,并最终与之成婚。在那个年代,从相识到结婚,男女双方见面次数并不多,相过亲后就各自回家忙农活,没有鲜花,没有礼物。
在徐淑芳记忆里,交往半年中最浪漫的事就是在县城剧院里看了场戏曲电影《追鱼》,片中讲述了极具东方色彩的爱情佳话:男主人公与鲤鱼精挣脱层层俗世枷锁最终修成爱情正果。
结婚后,徐淑芳的生活开始正式步入正轨,成为一名普通工人直至退休,但也因此而错过了另一种人生路径。1978年,徐淑芳怀了大女儿,也正是这年全国恢复高考,徐淑芳因此而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这成了她终身遗憾。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徐淑芳的生活水平也进入提速阶段。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丈夫开始凭借焊工的手艺在工厂之外“接点私活”,1982年成为周围邻居中第一个买黑白电视的家庭。
最让徐淑芳感慨的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性。“小的时候我家里有一个收音机,那时就幻想什么时候要是能看见里面说话的人该多好,没料想后来就有了电视。”此后徐淑芳家相继买了洗衣机,录音机,并在1988年把家里的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电视。
眼瞅着日子越过越好,丈夫却于2006年离世。此后,徐淑芳每个月拿着两千多元退休金随着二女儿来带北京生活, 并在2009年第一次坐飞机从北京回吉林探亲。“以前见到天上的飞机我们都在后面兴奋地追着跑,都没想到我老太太还有机会坐上了飞机。”
如今,徐淑芳在享受着安稳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希望每一个公民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贫富差距日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