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内江苏2名厅官在故地自杀:或缓解死亡恐惧
无锡市委副书记蒋洪亮在龙背山森林公园内自杀
63岁的黄成惠在学校后山自杀
最近半个月,江苏有2名厅级官员自杀身亡。
一位是无锡市委副书记蒋洪亮。3月31日中午,56岁的蒋洪亮返回家乡宜兴,在龙背山森林公园内的制高点、108米高的文峰塔上跃下,不治身亡。当地官方称,蒋洪亮生前患有抑郁症。
另一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前党委书记、63岁的黄成惠。2012年退休后很少回到学校的他,4月15日上午在学校后山自杀。校方称,黄成惠生前曾患有心理疾患。
为何接连出现官员自杀事件?临终地为何选择在生前最熟悉的地方?官员自杀的原因被披露为“抑郁症”为何引来猜测?
56岁的蒋洪亮在龙背山森林公园内的制高点、108米高的文峰塔上纵身跃下
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长期关注自杀现象及救援工作的社会心理学专家、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博士。
“高原现象”:海拔越高,氧气越少
澎湃新闻 :不少人其实很不理解这些自杀的官员,有的是厅级干部,有的已经安享晚年,还有什么想不开的呢?因此,也引发了一些猜测。
张纯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现代人的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传统文化已经不能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人群中出现比较普遍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尤其是高智商、高收入、高学历的“三高人群”。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高原现象”。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攀登的过程,身上的担子越重、责任越大、海拔越高,需要的氧气就越多。“高原现象”讲的是,海拔越高,其实氧气越少。所以,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生命的“等高线”,当你超越了这条等高线,继续攀登就会带来风险。
当然,并不是有心理隐患、心理疾病的人都会走上自杀这条路。哪些人可能自杀?我觉得有两条:前面没有路了、后边没有计划了。
有的官员自知仕途基本上就是“原地踏步”,上升无望,内心就很纠结,这是“没有路”。“后边没有计划”,指的是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经济、行政等会做一个评估,评估后才会决定是不是能“放心离开”。如果觉得可以,自杀的可能就会加大。
蒋洪亮、黄成惠两位官员相继自杀,与当前的气候变化也有关系。春天本身就是抑郁症、精神性疾病高发的季节。这个季节晚上较凉、白天较热,再加上刚经历过冬天这样一个光照时间较短的季节,人的情绪往往会受影响。
在公园和后山自杀,是缓解对死亡的恐惧
澎湃新闻 :人选择什么地方作为自己的“临终地”,很可能是经过考虑的。蒋洪亮是在自己家乡和仕途起航地宜兴的森林公园内,黄成惠则是在学校的后山。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张纯 :人类对死亡有一种原始的恐惧。为了缓解这种恐惧,如果可以选择“临终地”,多数人会找自己熟悉的地方,比如故乡。
宜兴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是这两位官员留下工作业绩的地方。蒋洪亮在家乡宜兴生活、工作42年;仙林校区则是在黄成惠任学校主要领导期间开建的,他看着仙林校区一砖一瓦地建好,从一片空地变成现代化校区;这里有他们的辉煌和喜怒哀乐。具体地点,一个在森林公园、一个在学校后山,都是环境清幽的地方——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在减缓对死亡的恐惧。
三道“防火墙”为何对他们失效?
澎湃新闻 :你不仅长期关注自杀现象研究,更致力于自杀救援工作。能给我们科普一些相关常识吗?需要怎么做,才不致于让人走上绝路?
张纯 :对于自杀,一般人都有三道“防火墙”拦着。只有三道“防火墙”都失效,自杀的可能性才会变大。
第一道墙是自身的抗击打能力。有了心理问题,自己去化解,这个靠的是心理抗击打能力,也是每个人首先会去做的。不过,有些官员仕途一路走来都比较顺,与普通人想象的不同,他们的心理抗击打能力并不强。
第二道是看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能不能托起心理健康的“太阳”?高处不胜寒,往往是地位越高、朋友越少,再加上有些事作为当事人可能难以“自拔”,对谁都不便说,怕说出来有损形象,有损前程,只能憋在心里。
第三,寻求专业帮助。南京中医药大学本身就有心理学院,但黄成惠作为书记,会把掏心窝子的话对学生、下属说吗?在这种情况之下,三道“防火墙”都没有挡住他。
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走,还要经过三个大的阶段:有想法,就是挥之不去的自杀意念;有讲法,也就是上面说的做评估;有做法,就是实施自杀。人对死亡的恐惧是原始的恐惧,实施自杀要经过痛苦的“天人交战”。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长痛不如短痛,在突然之间、以猝不及防的方式来了断挣扎。
但事实上,他们终结了自然生命,其社会生命、情感生命仍然是存在的——在孩子、父母、朋友心里,你并没有离开,你的自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创痛。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宣泄压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