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向传统陋习挑战: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我市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倡导现代文明,图为市民在第四届客家文博会的核心价值馆参观。(连志城 摄)
日前,梅城一支由50辆自行车组成的迎亲队成为当天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以往,办喜事的排场大小成为比较家庭富贵贫贱的“指数”,礼金薄厚成为衡量情谊深浅的“指标”。 如今,倡导环保低碳理念的新事新办渐渐引领潮流。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日前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婚丧喜庆习俗重回重情轻礼轨道。近年来,梅州积极建立监督机制、筑牢精神文明阵地,倡导现代文明,办喜事越来越个性化。但因“入土为安”观念根深蒂固,推行丧事简办工作仍面临较大阻力。
本期主持 黄焱
【 好民俗 】
喜事新办
丧事简办成时尚
因爱好骑行运动,“80后”新婚夫妇吴国雄和张凤玉举办了自行车婚礼。由50辆自行车组成的迎亲车队,穿着“我们结婚啦”字样的粉红衣服,将新娘接到院士广场,并用自行车在婚礼现场摆出爱心图案,祝福新人。随着“80后”“90后”进入适婚年龄,简洁、个性化的婚礼越来越成为新人们追求的新趋势。
自行车迎亲队伍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林翔 摄)
“两三年前,来我们这儿的新人对婚礼怎么办还需要引导,现在他们自己就有主题、有想法了。”梅城一家婚庆公司的策划总监吕小姐介绍,如今七八成新人偏向选择西式婚礼,比如户外婚礼、教堂婚礼、草地婚礼,西式婚礼环节随意性强,礼节较中式婚礼也简约很多。“1万元到10万元的都有提供,但大家多数会选择花费在1万元至3万元的项目。”她说,随着物价上涨,办婚礼的成本高了,但比较起来,如今的新人们办婚礼还是更节约了。
除了婚事,乔迁新居、办满月宴、做寿等喜事简办的趋向明显。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表示:“从全省来看,梅州在婚丧喜庆事宜操办上,风气一直良好,铺张浪费的现象很少。”
与此同时,丧葬礼仪也向简约化发展。兴宁市黄槐镇上宝龙村的黄先生为母亲办了一场白事,他觉得现在的礼仪简化了许多。几年前,他为父亲办白事时,在老祖屋设了悼念堂,要跪草席、守夜,家里也请了丧事乐队来悼念,而且从遗体清洗、化妆等都在家里进行。“这次是简办,清洗等礼仪由殡仪馆主动提供免费服务,不用守夜了,出殡那天也没请丧事乐队。”黄先生说。
随着市民的思想开放了,选择节地安葬的也逐年增多。“今年,我们开展了集体免费树葬活动,活动经报道后,有不少家属来电咨询。”梅县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据了解,去年全市火化率达99.8%,生态安葬(树葬、格位存放等)7486宗。对待“身后事”,还有不少市民选择了自愿捐赠自己最珍贵的“生命礼物”,去年全市人体遗体器官捐献16例,比2014年增加了4例。
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村民杨智琪也表示:“老人在世时多关心孝顺更重要。”与他持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建机制】
办红白事有了“硬指标”
宴请每台花费300元内,一般不超过15台……这个红白事办理标准来自兴宁市黄陂镇。为了倡导群众摒弃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该镇在上级指导下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为群众办理红白事制定了“标准”。群众少了“怕别人说闲话”的担忧,人情宴也逐渐回归人情味。
“我们镇是矿区,大家刚富起来的时候确实存在一些办红白喜事比排场的现象,这家办20桌,那家就要办30桌。”镇长杨洪亮说。随着红白事会成立起来,理事会平时调解好各家各户的矛盾纠纷,办红白事时协助监督,大操大办的现象已经是个案了。而且村里有了文艺队、休闲地,大家休闲活动丰富了,精神也更充实了,不用靠排场炫富攀比了。他说,全镇有29个村,半数以上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里的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和部分长者组成,为办理红白事的村民提供上门服务。“理事会成立了三四年了,我们一是上门随礼,二是看看村民是否需要协助。”径中村理事会会长曾雨泉说,理事会一般随礼50元到200元不等,家里条件好的随礼会少些,家里条件差的就随多点。有了理事会作为参照,村民们都“随大流”,没有特别“冒头”的。
户看户,群众看村干部。要群众做到节俭办事,村委会干部和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为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记者从市纪委了解到,2014年省纪委、省监察厅联合印发了《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的暂行规定》,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本人及直系亲属,在办理婚庆、生日、乔迁、晋升、调动、直系亲属丧葬等事宜时遵守“四不准”,即不准邀请管理服务对象及与行使职权有关的人员参加,不准收受礼品、礼金,不准用公款公务操办或由其他任何单位、个人支付操办费用,不准用私款私物大操大办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规定了党员领导干部至少在事前10个工作日,向本单位报告时间地点、预计开支、邀请人数及范围等备案制度,为党员领导干部操办相关事宜画了一个“圈”。今年,市纪委查处了五华县双华镇政府等单位公职人员参加大操大办宴席、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的违纪案件,对44名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筑阵地】
百姓祠堂多了文化味添了文明风
有了硬件,文明新观念如何在农村落地生根,文明新风如何常驻乡间?在18个梅州市示范文化祠堂,记者找到了一个答案。
走进梅江区西阳镇龙岗村的毓真公祠,池塘边打造了一条“诸祖家训”长廊。公祠内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规民约、客家谚语、祖先诗句等展示板。700平方米的范围内,设置了宗祠文化展览室、棋牌室、器乐室、书画室、农家书屋、居家养老活动站等,村中男女老少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每月一次“道德讲堂”,科技、农业、法律等知识培训,村里每年的“元宵敬老”主题活动也在此开展。有了祠堂这个正能量平台,村民的空闲时间也充实起来了。
梅江区西阳镇龙岗村今年元宵节在祠堂内外举办元宵敬老活动,村民欢聚,拔河、奏乐……欢度元宵。(李启胜
晚上7点,毓真公祠前的文化小广场就成了村里文艺队的主场。该村妇女主任陈苑芬说,音响一开,大家就出来了,每天能来四五十人,每个月学两支新舞,村里80多岁的老人也常跟他们一起活动活动筋骨。“我只要没事,每天都来。”她说,生活丰富了,大家见面多了,人与人之间也亲近了。她有时还趁着机会宣传宣传政策,工作娱乐两不误。
龙岗村党支部书记李启胜介绍,村里建立了专人值班制度,村民自觉轮流在居家养老服务站值班,为大家服务。村里的会议、财务制度已成熟,村委会、理事会、联谊会、老人会各自制定了一套章程。每到大活动前,“四会”都开会商讨安排分工,村里还设立了7类公益基金,专款专用于奖学、村建、慰问等,每笔款项的使用都作了记录并上榜公布。因村里环境好,不少村民选择回村定居。龙岗村户籍人口1089人,但常住人口有1380人。
像这样的文化阵地,在我市还有许多。近年来,市文明办积极组织开展全市创建示范点工作,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遍地开花,以此为阵地,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新乡风】
村民自建碑林 弘扬孝廉文化
不少村民主动参与到文明乡风的创建活动中来。在梅县区水车镇安美村,有一处由吴昔宏个人兴建的碑林,这座碑林从1999年开始建造,现在碑林的石碑已达400块,成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平台(如下图。吴腾江摄)。
碑林包含了古今中外名言名句、客家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诗词歌赋、楹联警句、二十四孝图等。“父母疼我爱我,我孝敬父母,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记者留意到,有些碑文如《弟子规》还倾注了碑林主人吴昔宏自己的解读。吴昔宏说,建造碑林,是受他在水车镇司法所工作10年间的所见所闻触动。“我接过很多子女不孝,父母晚年惨淡的案子。”说起这些案子他仍深感痛心:老人80多岁了,子女未尽赡养义务,经法院判决仍不执行;老人退休后,工作由符合条件的小儿子顶上,结果另外两个儿子与老人渐渐疏远……“我们做工作讲究情理法。我建碑林的目的,是想从思想上引导大家。”吴昔宏介绍,目前碑林建设已投入100多万元,他计划继续将百家姓家训刻在石碑上,扩大碑林的规模。
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君说:“今年我们组织村里的党员到此学习孝廉文化,党支部会议也是在这里召开的。”现在每逢节假日,北京、珠三角、潮州等全国各地客人都会慕名前来,已接待参观者逾万名。
【老问题】
“入土为安”观念难以撼动
相较于喜事新办逐渐成风,因“入土为安”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推行丧事简办面临较大阻力。虽然去年全市办理骨灰树葬218宗,但仅占火化骨灰总数的千分之五左右。
“格位存放最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免费时限达10年。”梅县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股工作人员说,家属只要有条件,都会为逝去的亲人建墓碑,在公墓外新建墓地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家属把逝去亲人的骨灰在公墓放了1年,找个‘好时辰’就迁走了。”该工作人员说,有的墓地建在别人房前屋后,还容易引起村民之间的不和谐。“除了要加大宣传,倡导厚养薄葬,改变群众观念,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但也要各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推得动。”
要改变群众观念,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表示,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干部认为“精神文明是务虚的”,以至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市文明办计划通过逐步建立联络员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工作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定考评办法,并将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干部政策上把文明建设的政绩作为提拔、任用和奖惩干部的基本依据,加强监督,加大经费投入等方式,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
【记者手记】
榜样引航文明新风
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并不是限制大家的自由选择。其目的在于防止党员干部借机敛财,同时引导大家正确对待仪式,树立文明新风。
豪车迎亲、厚葬逝者等是用“物质”来增强仪式感,但办婚丧喜庆事宜重要的不是喜事、丧事本身,而是践行符合现代社会的文明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新时代的生活规范尚未形成,因此被旧的陋俗钻了空子,亟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治理文化予以重塑。
人文风俗背后,一般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在支撑,但更重要的是,它经历了一个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移风易俗,要以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去打败错误、低俗的价值观,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人民群众认可的方式去推进。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人在默默“炫富”,只是他们炫耀的不是物质上的“富”,而是精神上的“富”。要倡导健康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身边人”“身边事”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带动群众。2014年市委办、市府办印发的《关于梅州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生态安葬。除了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在民间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范例,如自费100多万元兴建碑林的吴昔宏、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等,这些或在倡导孝老爱亲的家庭氛围,或在倡导自强不息精神。有了这些榜样的引领,社会上将会有更多的“道德模范”、“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