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环保大咖来袭,共商广东如何跨界治水

21.11.2015  21:53
20日下午,南方报业和省人大环资委、省环保厅共同主办“跨界治水·美丽广东”网络建言会。

  20日下午,南方报业和省人大环资委、省环保厅共同主办“跨界治水·美丽广东”网络建言会。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在过去的4个月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七路记者,沿着广东跨界河流一路行进,记录跨界河流的伤痛与蝶变,思索跨界治水的历史与未来。

  带着对跨界河流治理的思考,11月20日下午,南方报业、省人大环资委、省环保厅联合主办“跨界治水·美丽广东”网络建言会。

  会议邀请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等省市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及知名网友共同座谈研讨,为推进“美丽广东”建言献策。大家讨论认为,建设和深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是淡水河和石马河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原因。面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广东省水情现状,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推出大手笔治水行动的同时,亦需要通过创新机制和市场手段,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共建共享。

  关键词 跨界治理

  跨界治水 难在“跨界

  在生态优先理念愈受推崇的新时期,珠三角跨界河流治理为广东治水率先探路。流经珠三角主要工业区的淡水河和石马河,成为省级层面统筹跨界河流治理的示范样本,其治理经验更被写入水污染治理的国家顶层设计。

  跨界治水难,难在“跨界”二字。

  在生态优先理念愈受推崇的新时期,珠三角跨界河流治理为广东治水率先探路。流经珠三角主要工业区的淡水河和石马河,成为省级层面统筹跨界河流治理的示范样本,其治理经验更被写入水污染治理的国家顶层设计。

  在20日的建言会上,面对网友和环保组织的提问,来自省环保厅和深莞惠三地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建立和深化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是“两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原因。

   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三级网络

  网友“厦门浪”提出,环境治理需要从治理架构上,从全民参与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上找到最佳平衡点,如此方可持续。但是,找到这个平衡点,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显然不那么容易。

  “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陈铣成说,“先天不足”主要是水源性补给不足,自净能力相对有限;“后天发育不良”,主要是跨界治理机制的建立与深化难,在产业布局、排污通道等方面都需要更多的协调。

  自2008年以来,淡水河和石马河先后由省级层面统筹推进治理工作。这是两条典型的跨界河流,它们流经珠三角人口和工业最密集的区域,其污染史亦是广东水污染的典型缩影。

  省人大常委会与深莞惠三市的常委会上下联动,加强了人大监督的力度,推动各方达成共识,并落实整治措施。

  “俗话说,行政有边,流水无边。”对此,佛山市副市长赵海表示,为了推进广佛跨界河污染整治,广州、佛山建立了市长定期会晤机制。如果没有协同共治的机制,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很难持续下去。下一步建议省里做牵头,很多问题处理起来会更加快速,很多责任会分得更加清晰。

  “我们的治水思路,首先要保证我们流到下游惠州市的水要有效改善。”在建言会上,深圳市龙岗区环保局副局长王治仁说。

  惠州市环保局局长黄水祥则认为,当地在“两河”流域的治理上取得成效,其与深圳、东莞两地紧密联动,是一个关键原因。

  “跨市域联合执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东莞市环保局长方灿芬说,随着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逐步常态化,跨区域的联合执法也具备了合作框架。今年前10个月,东莞查处环境违法企业的宗数已经超过1000宗,罚没金额超过1亿元,两项数字都创历史之高。

  强化流域统筹综合治理

  网友欧阳杏鹏表示,治水是环境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是系统工程,也是全民工程。推进水污染治理要城乡一盘棋,不要漏农村、农业的污染治理。

  对此,赵海回应说,佛山的一大治理理念就是系统性治理。目前该市已经完成201个项目,主干管网1200多个,处理污染能力达到170万吨左右。作为工业重镇,这两年清理的严重污染的企业有1300多家,清理了禽畜养殖场800多家。

  广州市白云区副区长周立东介绍,白云区已强制整治300多家污染企业。同时,投入39亿多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程截污。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清理了925间生物制药厂;强化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一共有17家环保类企业完成了整治,还有5家正在加紧推进,取缔了8家小电动厂、19家印花厂、38家洗水污染厂。

  黄水祥在建言会上说,目前惠州已建成24座污水处理设施,每天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新建主管网300公里,比以前增长了10多倍。

  方灿芬说,目前东莞已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在明年年底前还要再扩建5座污水处理厂,扩建以后总的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70多万吨。在管网建设方面,目前已经建成接近200公里的管网,在明年以内还要建200公里。

  在深圳,新近出台的《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2020年)》提出了十大治水行动,计划未来5年投入816亿元用于治水,另外安排180亿元作为预留资金。

  “龙岗河流域生态修复国家水专项示范项目今年已正式启动,我们希望利用这一国家级平台,与惠州全方面合作,在边界河流、跨界河流治理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王治仁说。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关键词 公众参与

  治水要靠政府 更要靠全社会

  “公众参与和支持都是河流治理的关键,他们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老愚翁”网友抛出公众参与治水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公众参与和支持都是河流治理的关键,他们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老愚翁”网友抛出公众参与治水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日报总编辑王更辉在建言会上说,举办“跨界治水美丽广东”网络建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机会,邀请省市领导、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及知名网友一起面对面座谈研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推进美丽广东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比如,最简单的如何让群众不倒垃圾入河,提升环保意识,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从事电子产业的网友“Eric”说。

  大家一致认为,治水要靠政府,更要靠全社会,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群众自发捐钱治水

  谈到公众参与,汕头市副市长徐凯的感触颇深。

  练江流域整治一度面临资金困境,“对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如今总共投入13亿元,其中有中央的,省、市、区各级自筹资金。”徐凯特别提到,为了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当地政府通过多次公益募集,发动在外和本地的一些乡贤和企业家,以及广大群众,总共募集了将近6亿元资金,占整个治水投入的一半。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政府整治练江决心的基础上。“我们把练江整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推。比如,在潮南区,我们就提出‘三无’举措,把河面垃圾清掉,把两岸围界全部拆掉,淤泥比较多的地方全面清除,环境大大改善。两岸的面貌也变好了,群众甚至自发地投入治理中,有群众还自发地来捐钱”。

  汕头的做法,得到广东环保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征“点赞”,“这样就是为了唤醒全社会的意识。”他还推荐了美国的经验,“治理机构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水质监测多元化,这些做法均值得借鉴”。

  在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黄诚宽看来,乡贤、居民委员会的力量都很重要,还要动员环保专家、环保人士、环保志愿者,包括环保网友的力量。

  发挥公众媒体监督力量

  目前广东省各地水污染的现状究竟如何?如何保障治水这项战略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专家认为关键要保障和落实公众、新闻媒体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的监督权。

  “水资源是一种公共财产,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治理中去,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袁征认为,公众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仅可以促使相关职能部门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唤醒全民参与水污染治理的意识。

  如何有效发动群众参与监督?记者调查时留意到,茂名治理小东江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2015年4月,茂南区镇盛镇有群众发现一起恶性倾倒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随即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公安、环保等部门接报后,及时派出警力和专家赶赴现场,有效控制和消除了污染,并拘留了涉案人员,对涉案企业依法予以查处,极大地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分子。由于举报及时,政府奖励该群众5000元,是新制度实施以来首宗最高额污染举报奖励。

  专家认为,水污染治理事关民众自身生活,群众应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定期发布水体健康状态和水污染治理情况,让治水在阳光下运作,也能够激发更多公众参与到监督中来。”袁征说。

  “治理水污染特别是跨界河流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协调行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日报副总编辑王垂林说,作为有使命感的党报传媒集团,我们将为建设美丽广东继续贡献力量。

  提升公众参与度

  如何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公众的环保意识?黄诚宽认为,这对治水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今年,他到练江调研,感触颇深。“垃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河流截污等,没有老百姓的参与和允许,选址、建设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袁征介绍了德国提升公众参与度的做法,即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调动公众积极性。他表示,数据显示,德国参与到与环保相关社会组织的人数已达40%。

  揭阳市副市长陈定雄认为,环保方面的公众教育还得“从娃娃抓起”。“我听一位教授说过一件事。我们洗碗一般用自来水冲洗,可这位教授在读幼儿园的女儿说,应该把碗放到盆子里洗,节约用水,这是她在幼儿园学到的。”在陈定雄看来,若能让每个人从小树立这样的观念,便不愁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祁雷

  关键词 市场机制

  鼓励环境治理 推行PPP模式

  阿拉善SEE珠江中心工委主席颜俊发问:我国正力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如何看待PPP模式?企业和社会组织该在当中发挥什么作用?

  “治理环境,单靠企业或政府投入,作用有限,没办法很好解决问题。”建言会上,阿拉善SEE珠江中心工委主席颜俊直言,深感企业、政府、行业良好互动的重要性。

  他发问,我国正力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如何看待PPP模式?企业和社会组织该在当中发挥什么作用?

  陈铣成回答道,省环保厅在推进环境治理方面是鼓励PPP模式的,目前正在开展相关探索。

   实力是选择PPP合作伙伴的标准

  2013年,广东决定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8年投入1187亿元治水。但资金不足仍是我省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

  “我们遇到的困难,首先是资金压力比较大。”东莞市长安镇党委书记何绍田介绍,该镇已投入30多亿元用于治理水环境,根据“十三五”规划,长安镇的投入总额要达到50多亿元,这对一个镇来说有困难。

  在建言会上,提到水环境治理面临的资金困境,除了粤东西北地区的嘉宾感同身受,何绍田也忍不住诉苦。

  在颜俊发起PPP模式话题后,建言会的焦点立刻集中到PPP模式上,佛山、汕头、揭阳等地市负责人纷纷与网友分享探索经验。

  “汕头有6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由2家上市公司各负责,每家3个,包括配套管网的建设。”汕头市副市长徐凯介绍,近年,汕头建成了600多个垃圾收集点、30个垃圾焚烧站和5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而采用PPP模式是当地解决资金困难的重要方法。

  陈定雄说,揭阳也计划推行PPP模式,治理练江的2个项目包含9个污水处理厂,预计12月9日能够完成招投标程序。“进入程序后,我们按照PPP模式,企业实力是我们选择的标准,不管对方是国企、上市公司还是私企”。

  利益共享是PPP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该合作模式的基础。没有利益共享,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PPP类型伙伴关系。

  徐凯说,为了解决一般收益不能够弥补企业收入的矛盾,汕头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政府给予企业补贴,二是三五年时间内政府用财政资金回购管网,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陈定雄表示,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成本很高,将会重点探索这方面的解决方法。

  第三方评估增强监督实效

  在广东乃至全国,PPP模式仍在探索过程中。

  “如果收益不清晰,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民生项目推向市场会产生问题的话,我们是持谨慎态度的。”佛山市副市长赵海坦言,佛山的垃圾处理都是引进外资,然后政府控股。

  他表示,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民生项目不能过度依赖于市场化力量。

  实际上,广东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探索,不仅限于推行PPP模式。第三方评估能提高监督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信力,增强监督实效,在广东已实施多年。

  建言会上,有网友提出,第三方评估很专业,可信度也高,但有的河流验收合格,事后污染又加剧了。

  深圳市龙岗区环保局副局长王治仁表示,为杜绝污染死灰复燃,龙岗区政府请专业的公司对河流进行专业的管养,每年支出费用达3600万元。

  8年投入1187亿元治水,是广东史上最严治水考核的资金保证。

  “在财政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的机制方面,可不可以考虑通过设立环保基金的方式去创新使用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金杜(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青建议,政府为治水投入了大量资金,应创新相关机制体制,如第一财政机制,以保障资金能及时应用。

  重金属水体污染治理或大面积应用

  来自汕头的网友“老愚翁”对家乡的“母亲河”练江十分关注,他在建言会上发问:据目前的公开消息,练江流域的土壤污染是否会影响两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中艺长期关注重金属污染问题,他率先回应了“老愚翁”的疑问。“练江流域在汕头贵屿片区的重金属超标比较严重。”杨中艺说,“土壤污染之后,修复的费用很高,耗费的时间很长,所以需要考虑调整污染区域的种植结构,将非食用的农产品调整成为主要的作物品类。

  针对汕头贵屿的土壤污染问题,陈铣成回应说,环保部门对贵屿周边的土壤做过研究和监控。目前来讲,在农作物种植方面,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应该根据功能来做适当调整。

  徐凯透露,汕头和以色列正在合作试验重金属污染处理问题。“以色列在水处理、水污染治理上有很多非常好的经验,汕头跟以色列公司签署了重金属污染处理问题的合作,市里选了三个点正在进行试验,预计在今年年底中试的结果会出来。一旦结果成功之后,汕头会大面积应用到重金属水体的污染治理。

  陈定雄也介绍,揭阳在金属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探索了中德金属生态城的成功模式,由协会主导探索节能减排,污水处理技术也很领先。未来将会把中德金属生态城的经验带到普宁,应用到练江流域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中。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戎飞腾

  总策划:莫高义 陈耀光 张东明 房庆方 王更辉

  总统筹:王垂林 黄诚宽 梅志清 张文青 邓红辉 孙国英 执行:周志坤 胡念飞 谢庆裕 徐林 辛均庆 赵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广东省人大环资委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