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梅子岗上周溪河畔的文化氤氲

23.06.2015  10:54

  嘉应学院是客都梅州最高学府,位于梅城东北端的梅子岗上,旁边有一条风光秀丽的小溪——周溪,东面与林木蓊葱的象山和百花寨遥遥相望。

  今年5月6日,嘉应学院文学院为学生开设了名为“周溪人文讲坛”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叙述周溪丰富的文化意象,细说嘉应学院厚重的百年历史。记者看到,从百年前的梅县女子师范发展而来、依然充满青春气息的嘉应学院正在迈向学科完备、师资日渐雄厚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它的“特”就在于身后的客家文化,在于校址梅子岗和周溪旁俯拾皆是的独特文化密码。

  悠久文化密码

  厚重不沉重

  从嘉应学院校园漫步到东校门,只见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像苍龙横跨在周溪之上,旁边屹立着一座挑檐走瓦的古老文祠。记者了解到,饶公桥始建于明朝,在清代初年,还得到翰林李象元父亲李孟开的修缮,周溪岸边校园一角就是历史上濂溪书院的旧址。

  文学院院长曾令存对潺潺周溪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他眼里,这条有着丰厚人文积淀的周溪,展示了客家人的胸怀:“这条自北蜿蜒而来的小溪,在状元桥出口处汇入梅江,奔向大海,并通往七大洲四大洋。它虽然是一条小溪,却蕴涵着一种气象,形象地阐释着历史上客家人偏处一方而胸怀天下的情怀。”这种情怀,他认为也正是黄遵宪当年在人境庐内亲自撰写的“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所展示的境界。

  目前,嘉应学院文学院正计划用一年多的时间,组织学院教授、博士为学生开设18场“周溪人文讲坛”。讲坛主题立足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致力接通文史哲领域的相关话题。文学院希望借此系列讲座开阔学生视野,调整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广泛涉猎历史人文。

  “用‘周溪’为人文讲坛命名,是对周溪深厚历史人文积淀的挖掘与敬畏。在周溪这块方寸文化版图上,除了有梅州历史上为了纪念周濂溪(周敦颐)而建的濂溪书院,沿着溪流依次走来,还有文祠、饶公桥、周溪桥、盘龙桥李屋、人境庐、状元桥、东山书院……”组织人士如是说。

  现代化校园的青春脸孔背后,也有那么沉稳内敛的气质。相关的活动把一些曾经被遗忘的东西重新打捞起来,让嘉园学人学子对学校附近的这些历史人文积淀更加熟悉和了解,明白嘉应学院所谓的“老校”的历史老在哪里。

  客家精神家园

  读书好地方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重镇,对研究校园周边历史人文的责任不遑多让。记者从该院了解到,围绕著名作家张资平故居留馀堂、黄遵宪家乡攀桂坊,该院专家学者作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翻开历史,记者读懂:校园周边的历史名人虽非嘉应学院学子,但留下的文化影响力为嘉园发展特别是学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嘉应学院前身嘉应师专师生创办的客家民俗研究会和《客家民俗》刊物,成为本地客家研究的先声。后来这些研究活动促进学院客家研究所、客家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以房学嘉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承担了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多项教育部和省级项目,获得省政府社科成果奖三项,客家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基于校园周边客家文化研究的支撑,间接推动特色学科的建设,校园内外几百年历史的客家建筑与校园协调相处,成为一道风景线。从文祠到原嘉应大学创始人汲平如中西合璧的“番人楼”,人文精神如今通过嘉应学院的教学和研究积淀传扬。

  来到嘉园读书,现代与历史交融,青春与厚重同在,的确是寻求学问、健全人格和提升能力的好选择。如今,别致的教学楼和宿舍交相辉映,在这块面积17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嘉应学院的每一处都设有完善的生活服务区。功能齐备,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嘉应学院的师生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宽大的足球场,露天的网球场,敞亮的羽毛球馆,干净的游泳池……每到周末,学子们约上三两好友来到球馆里打球,或是到操场上漫步。在“宅”与“动”之间,嘉应学院奔放的青春热情会激活每个人身上奔放的细胞。

  除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学校团委、社团和各个二级学院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学校团委书记熊锦强说,每年都要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包括英语演讲比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舞蹈大赛、微电影大赛、主持人大赛、啦啦操大赛等,加上二级学院和社团组织的活动,基本上每周都有好节目。 (一)

  (刘奕宏  曾小云  余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