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吕业升: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建现代化文明城市

15.06.2016  19:49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 经济 建设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精神文明建设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希望之城”等建设硕果累累。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央、省委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盼相比,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我市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核心任务相比,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尤其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我们一定要强化责任担当,拿出抓经济发展那样的劲头,持续地、扎实地、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向镇村基层延伸拓展,确保全市上下朝着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同步迈进。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战略方针,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聚焦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不均衡这个突出短板,大力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社会民生建设水平、市民文明素养“四大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提升城市发展软硬环境,大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努力将东莞打造成现代化文明城市。

一是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升工程。 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面临的突出短板是市镇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均衡,突出制约是精神文明宣传氛围不够浓,突出瓶颈是基层文明创建的载体和抓手的针对性不够强,要紧紧围绕破解这些问题,切实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大力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抓品牌、创特色上下功夫,打造提升“同在莞邑”“暖流东莞”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因地制宜打造镇村工作品牌。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公益宣传设施、主题公园广场、公共艺术景观,注重用建筑文化、地名文化、民俗文化活化核心价值观,推进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大众化、生活化。要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推进“好人之城”建设,广泛开展“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选树活动,引导人们学习先进典型,让崇德向善、好人好报在莞邑大地蔚然成风。深入推进“志愿之城”建设,做强志愿服务阵地、队伍、活动,探索发展“爱心商城”志愿服务新模式,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品牌化、长效化。深入推进“希望之城”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布局均衡、功能完备、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网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努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推动文明创建从市区、镇中心区向城乡结合部、村(社区)拓展,从重点部位向一般地带拓展,加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企业创建力度,选树一批文明创建标兵,以点带面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实效。

二是实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对市民生活、城市形象和招商引资等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基础依托。要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大力推进“品质东莞”建设。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按照“一中心四组团”的发展格局,顺应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规划体系,合理规划产业、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梳理和整合各镇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消除分散发展、重复建设的现象。要改善城市整体形象。以改善人居环境、保障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三旧”改造从点到面、迈向连片开发,推动产业、环境、城市整体提升。坚决遏制违法建筑增量,对历史形成的违法建筑物按国家政策分类处理。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推进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整体保护与提升。要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守护“大山大水”,呵护“小山小湖”,提高建设标准,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显山露水、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特色。突出抓好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的整治任务,坚决完成茅洲河、石马河污染整治任务。推进美丽幸福村居建设与文明村镇建设一同规划设计、一同推进、一同验收,切实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村容村貌。要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智慧化、规范化水平。切实抓好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和公共场所安全等各项工作,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实施社会民生建设水平提升工程。 由于较快的发展速度、特殊的行政架构、倒挂的人口结构,我市社会民生建设方面的短板更为凸显,比如教育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既有量的问题,也有质的问题;优质医疗资源,尤其基层医疗资源比较匮乏;环境保护形势比较严峻,垃圾处理焚化率低;整体交通不够便捷高效、区域交通堵塞严重等。必须聚焦这些薄弱环节,大力加强社会民生建设,着力让群众享有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夯实保障。着力加大社会民生建设的资金投入,扎实做好向社会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尤其是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共享发展水平等方面,尽快谋划上马一批迫在眉睫的民生社会事业项目。要进一步扩大供给、补齐短板。聚焦教育、医疗、环保、交通等当前我市社会民生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短板问题,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多层次、多渠道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出行环境。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共建共享。深化教育、医疗、就业、分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需求相匹配的社会民生建设体制机制,尤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我市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四是实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 市民的文明素养,决定着居民的公共行为,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体现着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外在形象。要突出文明行为养成和弘扬良好风尚两个重点,持续抓好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规范引领等工作,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礼仪、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法治诚信等各方面素养。要抓宣教培育文明。坚持以主流价值引领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加强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抓活动传播文明。持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文明交通、文明 旅游 、文明餐桌、文明网络等文明引导行动,深入推进市民参与读书学习、文化 娱乐 、体育运动、环保公益等 健康 活动。针对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抓好厂训育人、工匠精神励人等工作,以“爱岗敬业、圆梦东莞”为主题,组织发动广大企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设“车间里的价值观”。要抓规范引导文明。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大力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完善公共文明行为规范和社区公约、乡规民约、员工守则,把文明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抓文化孕育文明。着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莞香文化、篮球文化、水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10分钟的文化生活圈”,努力实现“文化小康”。(作者系东莞市委书记 吕业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