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团圆 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主题
春节,回家团圆,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主题。家有父母倚门盼归,家有娇妻翘首张望,家有稚儿快忘了父母容颜……家,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最温暖的依靠。回家的路再艰辛,踏入家门后与亲人围坐一桌,和美相聚,便觉得这一路的付出都值了。
“窃听”到的温情
又是一年春节到,又是一年探亲时。算来,那条回江西探望父母兄妹的路我已经来来回回走了30多年了。父亲是老革命,在抗战时期随部队打到江西,并在那里扎了根,安了家,生了我们兄妹四人。大哥、二哥、四妹都留在江西,唯独我回到了老家大埔工作。每年,只要我一说回家的计划,他们就开始掐着指头算我的归期,一天一个电话不厌其烦地问我的行程。
今年,父亲已90岁高龄,母亲也愈来愈年迈,而且记忆力衰退很厉害。为了不过早打扰老人家平静的生活,不影响他们的作息睡眠,我一改以往提前告知的做法,只在启程回家的前一天才打电话告诉他们。老母亲接的电话。聊了十几分钟,说清楚了详细的行程安排。就在我想摁掉通话的时候,突然听到那边传来了父母的对话声——
“老三明天要回家。” 母亲告诉父亲。
“怎么明天要回来了,现在才说?”父亲有点意外。
“说是怕我们操心,没有提前说。”母亲解释道。
“这孩子,早点告诉我们,我们才好准备准备啊。现在这样多匆忙啊。”父亲开心之余有点埋怨。
“赶紧叫老大回来商量一下。”
“你忘了啊,今天周一,老大还要上班。”
“哦,那就让老二回来吧。让他看看今天能不能买到农村家鸭,我来做,老三最喜欢吃的卤鸭。”
“嗯,让四妹也抽空回来,收拾一下房间。”
“放寒假了,四妹得照顾孩子。还是我来吧。”
“你身体不好,还是我来吧。”
“女人家才懂得收拾房间,还是我来吧。天气冷,得多垫一床被子。老三比较怕冷。最好还要加一床毛毯。咦?毛毯放哪个柜子了?”
“我想想,好像在衣柜上面。还是等老大他们回来再搬下来。”
“也好,晚上叫老大、老二和四妹都回来,看看安排一下买菜什么的。过年了,大家就一块开伙吧。热闹热闹。我还要给孙儿们买新衣服呢。” ……
电话那头,父母你一言我一语絮絮叨叨地讨论开了。原来,母亲撂下电话,忘了把话筒放回机座上,让我“偷听”到了上面的对话。在他们的言谈交流中,年近半百的我们四兄妹瞬间变成了让他们操心挂虑的“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的念叨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琐琐碎碎的平常语,却蕴含着人世间最质朴最温情最深沉的爱。(三水/口述 杨丽君/整理)
年年初四大团聚
每年的正月初四,是我们家雷打不动大团聚的日子,据说是奶奶在世时立下的家规。那天,家公的所有兄弟姐妹都会来我家相聚,共8家人,都是全家出动。而之前,住在附近的叔婶们也会前来一起商定聚餐菜单,顺便分工。掌勺大权是无人能与家婆相争的,四席酒菜对于小有名气的家族厨师来说那是雕虫小技!三叔的切工到位,家公的采购能力强,这也是公认的。年轻小伙们负责搬椅摆桌,小媳妇们端菜洗碗,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了。
每逢那天一大早,我家的厨房就热闹起来了,墙上贴着喜气洋洋的大红菜单,猛火炉上架着热气腾腾的大汤锅,大箩筐里堆着小山般的杯盘碗碟,切肉的、择菜的、摆桌的、砌茶的……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欢声笑语与锅碗瓢盆共同演奏出一曲曲热闹温馨的乐章!随着家公举杯宣布开席,各桌便热闹开来:在推杯换盏中传送着祝福与勉励,在嘘寒问暖中传递着亲切与关爱,在敬酒劝菜中传扬着热情与欢笑,好一幅老少同乐、和气温馨的画面!
然而,这还不是聚会的高潮,最精彩的节目还在后面呢!待酒足饭饱,家公就发令:全体到老家祖屋前集合,准备大合影啦!于是,40多人的队伍在“首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向百米外的老屋。每年聚餐后的大合影是团聚活动的重头戏,我这个家庭“首席摄影师”可不敢大意,早就在那摆好三脚架,调好相机,恭候亲人们入镜了。老祖屋是不变的背景,40多人在屋前按序排列,老人们端坐中间,小孩们蹲在跟前,后生们站在后排,个个红光满面、笑容灿烂,镜头中很快就出现了一幅美丽壮观的合家欢!接着,又进行各个小家合影。喝了酒的后生们“无法无天”,还笑闹着撮合老一辈夫妻亲密合影,让老人家牵手、拥抱,直闹得老人笑红了脸、小孩乐弯了腰,阵阵欢笑声快要掀翻了老祖屋的瓦!亲情、爱情都在此刻无限升华!
这样的亲情乐章十几年来一直演奏着,从未间断!在这样欢乐的相聚中,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姑嫂相亲的优良家风不断得到发扬。整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因为有这样美好的相聚、美好的家风而心生自豪。 (李海霞)
夫妻各自回家过年
回谁家过年?这是时下众多小夫妻面临的棘手问题。笔者的老乡阿惠今年过年选择“各自回家过年”的形式。年前,微信朋友圈不时看到她与父母、儿子在一起的照片。我若有所思,觉得这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刚结婚几年里,与丈夫一起在广州打工的阿惠始终振振有词,你家兄弟姐妹好几个,我是独生女,咱们必须回我家过年。丈夫也从无异议,改在其他节日回家与家人团聚。今年,离过年还好长时间,一起在广州生活的年迈婆婆就强烈要求,这个年无论如何得回大埔老家陪陪日益老去的老父亲。思来想去的阿惠提议:何不各自回家过年?丈夫娘俩回男家,儿子尚小,跟自己回娘家。她一再强调,家中爸妈独自过年会好失望的。之后,她又到大商场给公公、婆婆买了好多贵重礼物。婆婆思索良久,点头同意了。
年二十,阿惠一放假,马上带着儿子回到娘家梅县区南口镇。一见面,父母就格外高兴地拉着外孙的手嘘寒问暖,得知这种过年方式也表示赞同。
刚歇不久,阿惠就与父母一同打扫卫生,做春节小吃。犹如幼年一般,母亲主打,自己与父亲当帮手。阿惠有一搭没一搭地与父母闲聊着。或许是不用考虑女婿的感受,三人无所顾忌地畅谈着。阿惠陶醉地享受着当女儿的幸福。儿子好奇地东瞅瞅、西看看,外公手把手教着做的煎粄也像模像样。几天下来,一直无法戒掉的网瘾也神奇般地消失了。
天气晴朗之时,阿惠邀上父母、儿子游遍附近的诸多景点,相机定格出一张张心花怒放的瞬间。
几乎每天,阿惠都能接到老公发来的问候短信,她也回发一些贴心短信,开心地一笑:这何尝不是为感情增温的美妙方式?各自回家过年,可谓一举多得。
(许素芬)
“十二大碗”年夜饭
今年是我婚后在婆家过的第一个年,相比于娘家十几口人,这个四口之家的年对我来说冷清了很多也清闲了不少。可当我以为可以过个清闲年的时候,婆婆却一早起来上菜市场采购,回来后就一直在厨房忙碌,还几次把欲进厨房帮忙的我给赶了出来。难道婆婆做年夜饭还有什么祖传秘方不成?
下午五点多,年夜饭终于上桌了,还着实把我给吓了一跳,忙掰着手数了数,竟然整整十二道菜。“四个人十二道菜,这也太多了吧?”我眼睛都看得直了。婆婆没有急着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挨着碟子又数了一遍,确定是十二道菜才松了口气,并示意我们开饭。
吃着饭,婆婆给我讲起了这十二道菜的由来。以前生活苦,日子穷,平常的日子餐桌上难得见到肉。但再苦再穷,办喜事的时候,主家都会做足十二道荤菜招呼宾客,大家称之为“十二大碗”。可是每次参加宴会,望着大碗里那些香喷喷的诱人的肉她却舍不得多吃几块,因为村里有个风俗,这些吃不完的菜可以打包带回家,少吃一块便能多带一块回家给孩子吃。每当她参加宴会,两个孩子都会在家眼巴巴地等着她回家,等着吃上一块肉。每一次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她既高兴又心酸,暗暗下决心,将来日子好过了,即使不是办喜事也给孩子们做“十二大碗”。
现在日子好过了,可想给孩子做顿饭却成了奢侈,因为孩子们一年到头也没能在家吃几顿饭。所以每年的年夜饭,婆婆仍雷打不动地亲自做十二道菜,而大年夜能给归家的孩子做“十二大碗”成了她一年里最大的期盼。
(陈双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