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莞的行李箱 装满父母的祝福与牵挂
除夕手打的糍粑 曾是皇家贡品的野生红菇
回莞的行李箱 装满父母的祝福与牵挂
东莞时间网讯 “过年了,我们来打糍粑吧。”年二十九的晚上,爸爸对阿华说。
阿华,福建邵武人,毗邻武夷山。过年打糍粑,爸爸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象征着团团圆圆。但因为麻烦,家里已经有几年没做了。
“好呀!”阿华同样很是期盼,因为这是她童年记忆里年味最浓的片段了。自从出嫁后,阿华已经有7年没有回邵武过年了。
团团圆圆吃糍粑。糍粑也是妈妈一定要阿华带回东莞的家乡特产之一;还有红菇,只在家乡的高山中生长、极其稀少的红菇。家乡的土特产里有着浓浓的年味,更有着妈妈的幸福味道。
PART1
过年打糍粑
童年印象最深的“年味记忆”
“明天打糍粑,老爸你一定要把我叫醒哦。”当爸爸告诉阿华明天一早打糍粑时,她兴奋地叮嘱爸爸说。
在阿华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到除夕早上,爷爷和爸爸就要忙碌起来了。奶奶一早就把浸泡了一夜的粳米在大铁锅里煮成饭。爷爷帮助爸爸把饭倒进特制的石臼,然后用特制的木棒杵一下一下地捶打,米饭就慢慢变得黏稠起来。爷爷在一旁不时给棒杵底部抹上些清水,增加润滑。
“太累了,换一下吧。”有时候,爷爷也会帮忙捶上一阵子,前后总共需要捶打一个小时。
等到糍粑捶打好了,孩子们就欢腾起来了。爷爷负责把整块的糍粑揪成一小团一小团,大人小孩们就负责把揪好的糍粑搓成圆圆的。小孩子不时会揪起一块塞进自己的嘴巴里,边搓边解馋。
“太幸福了。”想着想着,阿华心中突然有些酸酸的。去年除夕,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只有家中摆放的遗像,珍藏着他们曾经的故事。
糍粑的美味代代相传
过年打糍粑,虽然年年岁岁花相似,遗憾那岁岁年年人已不同。但那糍粑里,传承的却是一样来自妈妈的幸福味道。
阿华爸爸依然记得自己小时候过年打糍粑的情景。用的还是家里那口老石臼,爷爷奶奶忙碌着,小孩在一旁欢腾。
“那时候过年吃糍粑是最幸福的事。”今年已经50多岁的爸爸,回忆起来言语里都是幸福。他说那个年代吃肉可不容易,过年的鸡鸭也是留给客人的,而糍粑菜里的肉末已经让他们很满足。
去年除夕正赶上小镇的赶集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去赶集置办年货。因而妈妈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准备糍粑菜了。阿华的弟媳说,妈妈调制的糍粑菜最有味道。
菜与爸爸那个年代已大不相同。里面有红萝卜丝、木耳丝、充足的五花肉;更有虾米、干贝等各种提鲜的海味。把爸爸和弟弟共同捶打好的糍粑团用手慢慢地摊开,捏成一片薄皮,中间加上妈妈煮好的糍粑菜,再把糍粑皮合上,就像一个大饺子。咬一口,那温暖,那味道,满满的幸福。
遗憾的是,除夕早晨,爸爸因为心疼女儿和小外孙女,没有早早地喊阿华起床一起打糍粑。她们起床时,热腾腾的糍粑已经端上了桌。
要回东莞了,妈妈一定让阿华带上家里的糍粑。因为女婿今年在泉州老家陪父母过年没有来,但岳母却记得女婿最爱家里自制的糍粑。
打糍粑是一代代关于“年”的记忆,是一代代对爱的传承,更是父母对远行孩子的牵挂和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