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张国军:让科研落地长出更多的“苹果树”

15.12.2018  16:52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接受新浪广东专访 摄影/陈丰毅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改革开放后,东莞大胆引进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明确以“工业立市”,迅速从传统的农业大县发展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东莞,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等问题,让东莞产业发展遭遇阵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选择。

  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莞市政府签约成立研究院,即现在的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旧称“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工研院诞生之初,便承担着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历史使命。当时年仅36岁的张国军,受华中科技大学委托前来东莞工作。

  十年间,张国军不仅见证了工研院的成长,也见证了松山湖及东莞的发展。近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接受新浪广东《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特辑》人物专访,向我们分享工研院如何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及他对智能制造的期待。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接受新浪广东专访 摄影/陈丰毅

   打造小环境,建造人才聚集的高地

  张国军身上有很多头衔,但他对外总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02年,张国军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多次获学校破格晋升,从副教授、教授到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之路走得很顺利。“当时一心想做学问,想在学术上有所造诣”,但因为一次与导师的谈话,张国军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放弃了 “象牙塔”般的生活来到东莞创新创业。

  2008年,张国军来到东莞松山湖,参与工研院的筹建工作。“当时松山湖一片荒芜,我们所在的这个区域只有一栋楼,其他都是黄土地。

  与一线城市相比,东莞在制造业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但最大的短板在于人才,包括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研院在成立之初也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起初工研院仅20余人,人心还不稳。”张国军说,东莞人才的大环境一时半会改变不了,我们希望能在工研院打造一个小环境,就像“天要下雨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打一把伞,遮风避雨”,构造人才聚集的高地。

  为了吸引优质人才,工研院通过理事会最高决议,设立人才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50%-70%归创造该知识产权的团队所有。如今,工研院已发展成拥有600多名研发人员和1000多名成果转化人员的新型研发机构,并初步打造了“两院一城”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即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华科城品牌系列孵化器。

   苹果理论,让科研成果长出更多的“苹果树

  “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工研院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大量的科研成果落地开花,服务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工研院已累计为1000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孵化科技型企业500余家。

  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张国军意识到,很多高校科研成果就像“青苹果”,好看不好吃,企业希望得到的是“红苹果”,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而对政府来说,一个“红苹果”还不够,需要形成产业,变成“苹果树”。

  张国军笑称:“苹果论是我们对工作比较形象的总结,我曾开玩笑说,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三个著名的苹果,亚当夏娃的苹果、牛顿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我们希望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四个苹果。

  从“青苹果”到“红苹果”再到“苹果树”,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张国军坦言,最难的是对成果转换的价值肯定不够,研发“青苹果”的人追求的是学术至高点,而对喜欢“红苹果”的企业来说,它的价值取向是经济效益,怎么解决呢?“这就需要通过激励政策的制定、科研项目的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创立成果转化的环境来解决。

   智能制造发展不可逆,东莞前景广阔值得期许

  2015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简称“广智院”)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落地东莞,以高精高效智能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研究方向,张国军担任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当时一起获批的有三家,我们是唯一一家挂‘广东省’字样的研究机构,这也可以看出省里对广智院的支持。

  谈到东莞智能制造的前景,张国军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值得期许”。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制造业市场份额非常大,市场主体超过100万家,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需求非常旺盛。此外,东莞工业配套非常完善,产业政策环境好,聚集了一批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机构,同时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扶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成长。“这些因素共同完成了头尾相连的作用,很好地把需求和工业配套结合起来,形成对智能制造产业的支撑。

  当下“智能制造”总被提起,但张国军认为需要纠正的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智能制造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很多国家智能制造还强调“示范”,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据了解,广智院先后为劲胜股份、金立、步步高、华为、格力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应用的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服务,服务企业近200家,并建设了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智能制造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拿毛纺织产业来说,1台全自动的毛纺织设备工作效率是人的6倍,1个产业工人可以同时看10台机器,这就相当于1人可以代替60人的工作。但这是否会引起工人失业呢?张国军认为,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机器代人”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还可以在特殊场合发挥重要作用,如危险工种及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的工种等,而原来在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可以通过提升,变成更高层次的产业工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人口结构的优化。

  放弃自己的学术梦或许可惜,但帮助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落地开花,开辟一片创新创业的蓝天,无疑也是一项更伟大的事业。十年来,张国军以松山湖为“”,但也始终不忘华中科技大学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没有创新能力先不要着急创业。”张国军寄语各位青年,建议先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再谈创业。

  (文/ 新浪广东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