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联合申报 丝路获准列入世遗名录
22日,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至此,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据新华社电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现场 代表一致赞同列入名单
大会在审议过程中,由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代表国际评估机构对中国大运河内涵、价值及保护管理情况、评估意见和结论进行了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的代表对大运河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有的代表用“震撼”、“令人印象深刻”等语言来形容对中国大运河的感受,最后各成员国代表一致赞同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世界上有法国米迪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等共7条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迥异于它们的独特个性符号便是漕运,即财富和文化经由大运河集中、流动、再分配。据新华社
揭秘 8省份27河段申遗成功
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刘庆柱曾参与多次大运河申遗规划评审会。他表示,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在内的整个大运河,本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是水利工程,而在于作为国家工程,对于国家统一、民族认同的促进作用。
大运河跨越六省二市,沟通了东西、南北,而这些地区本身在文化、经济方面就存在差异,如果不通过运河缩短这些地区之间的距离,进而缩小之间的差异,很难想象中国还能保持多年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如果没有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连接杭州和北京,也很难想象北京从地方性政治中心发展为全国性政治中心。
有关专家认为,大运河申遗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对这类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尚属首次。
“我们并没有将大运河的全部河段都申遗。大运河总长2700多公里,就挑出了27段具有重要意义、保护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河段,涉及2个直辖市(北京、天津)和6个省(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刘庆柱说。
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保护 “让运河再活两千年”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表示,如今的大运河,主要用于运货,包括水泥、砂石等。其他方面,比如旅游、文化,特别是运河周边古迹挖掘、古籍整理的程度还不够,仍需花些力气整理,有了成果后,才会让老百姓对保护大运河有更多的认识。
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世界遗产大会中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
刘庆柱说,大运河涉及的部门、地区众多,管理上存在难度。原来为了给大运河申遗,国务院成立了部际协调小组。现在尽管申遗成功了,这个协调机构也不能撤,要继续办下去,并转化职能,从原来的申遗,变成接下来的保护。
杭州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运河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让运河再活一个两千年。”
综合自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新华社
■ 幕后
并不轻松的8年申遗路
“正因为是活态遗产,又是8个省市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的联合申报,难度可想而知。也正因此,申遗成功是一次集体梦想的实现。”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冬冰说。
杭州等很多城市在申遗前就已经启动对运河的保护。当运河因为申遗而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时,人们发现断流、淤塞、污染,甚至了无踪迹的现象,竟然成为常态,8年的申遗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各地开展了清理、整顿、修复、疏通等一系列繁杂而艰巨的工作。
为解决水利、交通、文物等多头管理存在矛盾的问题,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在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35个运河城市还签署了《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承诺将共同协作联合保护运河遗产。
运河杭州段是现有申遗城市中唯一经过主城区的河段。记者从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获悉,截至2013年年底,杭州市投入运河综保项目的投资总额已达202亿元,这部分资金包括投向土地整理、企业搬迁、历史街区保护、城中村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景观提升、水质改善等方面。据新华社
22处遗迹之一——新疆苏巴什古城遗址。新华社发
22处遗迹之一——西安大雁塔。新华社发
22处遗迹之一——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新华社发
丝绸之路申遗
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680公顷。
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其中包括河南4处、陕西7处、甘肃5处、新疆6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迹。
新京报讯 (记者高美)昨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迹。
由于每年一国申报世遗只有一个名额,而中国2014年申报的项目是大运河,所以“丝绸之路”项目使用吉尔吉斯斯坦2014年的申遗名额。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
据参加会议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介绍,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历经了1998年至2005年的“酝酿”、2006年至2011年的“启动与推进”以及后来的“深入推进”三个阶段,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申请难度极大。经过不断协调,三国于2013年1月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遗报告。
■ 揭秘
申遗合作:从六国到三国
“今晚终于能够睡个好觉了。”申遗成功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对新京报记者说。作为本次丝绸之路申遗文本的主要负责人,7年多来她一直等的就是这一天。
1998年启动丝路申遗项目
陈同滨介绍,国际社会很早就关注起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价值。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提出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想法。因为丝绸之路连接多个不同国家、民族、文明,所以在最开始考虑申遗时,中国就打算与其他中亚五国一起联合申遗。
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吐鲁番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中国与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达成了跨国联合申遗的共识。当时确定的申报时间是在2010年。
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国通过丝绸之路概念文件,并在2009年成立了丝绸之路系列世界遗产申报政府间协调委员会。
各国也开展了多轮协调会,但因为这条路线如此之长,涉及国家如此之多,申遗的时间也一再推后。
丝绸之路申遗划分两条廊道
在此期间,2011年底,世界遗产中心对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进行重大策略调整,最后确定分开申遗:一条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国廊道;另一条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跨国廊道。
针对这一变动,中国也迅速调整策略。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代表研究推动三国联合申遗工作,并草签《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
2013年,三国确定申遗项目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并将申遗文本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
确定三国联合申遗之后,考虑到申遗路线要与吉、哈两国合作,中国最终申报的22个遗产点与首批申遗大名单相比有了较大调整。
陈同滨介绍,遗产点的选择要考虑到很多标准,比如类型的完整、与丝绸之路关系的完整、传播轨迹的完整等。这次申报的遗产点,就包含了丰富的类型,既有古代帝国的宫殿建筑,也有宗教建筑、道路、防御工事等。
中国22处申遗点均有管理规划
自从2011年决定联合申报之后,三国就展开了密切合作。陈同滨介绍,三国专门成立申遗工作组,每个国家派出一名政府官员、一名考古专家和一名遗产专家组成。
据了解,目前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申遗点均编制了管理规划并已公布实施,国家文物局与丝绸之路沿线省区政府签订了《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
“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起点。”陈同滨说,申遗成功之后,如何保护好这些遗产、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是未来的工作重点。这些遗产点,面临着众多压力,建设压力和旅游压力是其中最主要的两项。”
据介绍,中国申报的22个遗产点是准备充分、价值突出的遗产点,但有一些也很有价值的遗产点,因为保护管理工作等原因,没有来得及申报,但“只要坚持不放弃,那些这次没有申报的,未来也非常有希望通过联合申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陈同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