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郑毅:一路梅花一路诗
笔者对梅岭的记忆最早或应源于中学语文课本所录陈毅元帅诗作《梅岭三章》中对梅岭的注解。近来看了由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栏目摄制的专题节目《梅关古道兴衰荣辱话沧桑》后似有些触动了某些姑且称为“对历史的好奇心、对祖国美好山川心向往之的神经”吧,做了些搜罗的案头工作。既源于诗歌就以时光为序,寻着那驿路梅花由诗说开去——走进梅关古道,所谓“一路梅花一路诗”吧!
两千年前,秦灭楚,越人避秦大举南迁,一个叫梅鋗的汉子带一支人马拥越王逃至大庾山梅岭。这位开发岭南的先驱在梅岭南麓的河谷披荆斩棘,筑城垦荒。爱梅花的他率众人广种梅树。漫山遍野,流香溢彩。梅岭因此得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派遣屠睢、任嚣、赵佗等人攻取岭南,并在公元前213年略取岭南后,在大庾岭上的梅岭筑关,故又称秦关。自此,强大的秦王朝打开了沟通南北的孔道——这就是最早的梅关古道。
三国时吴国的陆凯曾留诗于此,“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相传这首诗是陆凯于赤乌四年(241年),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于是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名相张九龄辞官返回家乡供养母亲,途中看到家乡父老翻越南岭山脉十分艰难,决心打通南岭,改善进出岭南的交通。于是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了允许。历史上岭南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交通不畅,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被称为“南蛮之地”。梅关驿道开通以后,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通道。岭南地区与中原交往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唐宋年间,统治者把岭南作为流放刑徒之地,不少有识之士因罪流放岭南。当他们经过梅关古道时,古道、虬松、岭梅,家事、国事、天下事,触景生情,又会生出多少唏嘘感慨。
北宋苏东坡当年被贬岭南,走的也是梅关古道。当时梅关古道已开,道路两旁遍布客栈饭庄、酒肆茶坊。热闹的场景却无法舒缓苏东坡寂寥的心情。诗人在岭南古道旁的一家茶店里饮茶,与开店的老人一见如故,老人盛情款待,东坡无以为报,遂赠诗一首:“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7年之后,徽宗即位,苏东坡被赦还。他再次经过梅关古道北上,居然又在同样的地方遇见了茶店里的老人,不禁喜悦,再次赋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由岭梅、行人想到故人,由花落、梅熟想到与亲友相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南宋文天祥于国命垂危之际,力图挽大厦于既倾,奋力拼搏,最后在岭南兵败被俘,押至大都(今北京)后慷慨就义。他曾多次转战于梅关古道南北,留下了许多感人的诗篇。其中《安南军》写道:“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有归!山河行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舍生取义的一身正气,令人肝肠回荡,肃然起敬。
明代几次落榜的大戏剧家汤显祖,浪迹于此,他听闻梅关古道附近一户知府家女儿因情而死的故事,内心被触动,写下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不朽之作《牡丹亭》。梅花年年枝头浓,赏梅之人却不知又是谁?
自梅关古道建成以来,给予了文人墨客无尽的灵感,仅《大余县志艺文》中,就收辑张九龄、宋之问、刘长卿、苏轼、袁枚等历代名人的传世佳作二百余首。
随着近代粤汉铁路南雄大余公路先后开通,梅关古道已经被现代交通线所替代,失去了古时南北交通孔道的作用。黄金通道、战略要塞都已成为悠悠往事。虽然近一百年来的梅关古道已经显得冷清,“万树锁雄关,十里雪香来”的气势和风骨却一如往昔。今天的梅关古道已是一个行人罕至的风景区,若您能走在这古道上,踏上那被无数“有名之人,无名之辈”踩踏得光滑如镜的青石,是否仍能触碰到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从历史深处涓涓流淌的神韵呢?
真希望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附:登录图书馆视频点播,通过“节目搜索”输入关键词“梅关古道”,可查到相关节目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