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3年 他把最好的青春留在高原 ——清远消防支队干部刘焯伟援藏纪实
23.07.2015 11:51
本文来源: 消防局
3年来,刘焯伟在短时间内克服了高原反应,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努力践行着援藏的使命——他在火灾面前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对高原地区灭火水源不足、室外河流常年冰封的情况,他和同事组建“生命禁区的凿冰班”,为每次救火提供了水源保障;任职期间,他和战友走遍辖区每一个角落,为当地重要建筑进行“消防”体检,排除火患;为提高高原地区群众的消防意识,他创新消防宣传方法,建议政府在农牧区成立“马背上的宣传队”,组织本地牧民志愿者在草原上进行消防安全宣传;工作之余,他还和战友定期看望当地敬老院孤寡老人,为老人捐钱捐物,和本地一名藏族小学生接成帮扶对子,每月捐助他200元……
刘焯伟说,他把最好的青春留在了西藏,他在西藏的每一天都很难忘。在刘焯伟援藏归来之际,南方日报记者通过深度采访,向读者展示刘焯伟在边疆无私奉献的青春岁月。
援藏:
本是大城市里的大学生 瞒着家人报名支边
今年29岁的刘焯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2009年,他本科毕业后进入广东消防部队,成为一名大学生干部。2012年6月,当时在清远消防支队连州大队连州中队任中队长的刘焯伟得知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正在全省范围内选派援藏干部,得到消息后的刘焯伟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组织,表达自己渴望支援西藏的强烈愿望,并郑重提交了《援藏干部个人申请》。
当时很多人都惊讶了,刘焯伟在南方大城市长大,能适应得了高原的气候吗?很多人认为,刘焯伟援藏的想法,可能是一时兴起。其实不然。回忆起3年前报名援藏时的感受,那时纯真的情感依然保持着温度。刘焯伟说,“援藏,不是图名,也不是图利,图的是去西藏尽一种义务和责任”。
刘焯伟虽出生在广州,但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他从小养成了憨厚朴实、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性格,他觉得援藏更能磨砺自己的意志。在他的个人援藏申请中,他这样写道,“青藏高原是冶炼精神的熔炉,让心灵剔除浮华,留下本色,我愿意成为一个经历过雪域高原洗礼的战士。”
刘焯伟当时递交了报名表之前并没有告诉家人,说明他援藏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说明他决心之大。刘焯伟家里有三兄弟,他最小,当时他考虑到自己离开后两位哥哥还能照顾好父母,他也觉得家人会理解他。在刘焯伟将援藏想法郑重详细地告诉家人后,家人也支持他援藏,并鼓励他在西藏好好干。
适应:
选择最艰苦地区任职 初到时患高原性肺炎
高原地带缺氧、环境艰苦,刘焯伟初到边疆也吃了不少苦头。到西藏后,刘焯伟没有到广东对口援藏工作地——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而是选择西藏平均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那曲地区工作,在那曲消防支队任职。
“要援藏,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刘焯伟认为,只有最艰苦的地方,这才能够更好地奉献,更好地锻炼。
那曲地区,地处西藏北部,是西藏北大门,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温度零下1摄氏度到2摄氏度,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40%-60%。初到西藏那曲,刘焯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艰苦。据刘焯伟介绍,他所在的那曲安多县街道不多,县城没有自来水,大队饮水及生活用水只能靠水塔、深水井,有的甚至直接去河边取水用;用电得不到保证,经常停电,特别是枯水季,有时候甚至停十多天电,电压也不稳定,容易烧坏用电设备;大队营房简陋,只有旱厕没有室内厕所。特别是在大雪封山的时候,消防官兵面对的是严寒、缺水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
对刘焯伟来说,最严酷的还是初到西藏时的高原反应。刘焯伟记得,2012年他从平均海拔几十米的广东到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西藏那曲地区工作时,由于高原缺氧,气温低和温差大,他刚到那曲消防支队时就出现头痛恶心、心率不齐、拉肚子等不适症状,特别是刚到的第一天晚上,因为高原反应出现头部胀痛,甚至伴有肺部咳水,他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检查,后来经医生诊断为高原性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虽然高原反应非常痛苦,但是通过药物治疗,及时调整心态和注意饮食,刘焯伟很快克服了高原反应。
面对艰苦的环境,刘焯伟更加坚定了援藏的信念。“高原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就越需要其他地方的支援建设,而我就是其中一分子。”而刘焯伟也坚信,本地干部都能扎下根来,他也一定能够做到。
灭火:
零下20多度救火脸“冻瘫” 无消火栓河里“凿冰取水”
刘焯伟2012年到达西藏后,先在那曲消防支队,2014年1月又下派到那曲消防支队安多县消防大队,主要工作包括消防灭火救援、排查当地火灾隐患、做好消防安全宣传等。
刚到那曲消防部队工作时,刘焯伟以为有内地消防中队的基层经验,应付当地的各类火灾和救援事件应该没有问题。但第一次带队扑灭一场普通的火灾时,刘焯伟就发现现实与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2013年1月,当时正值冬季,当地气温正处于年度最低值,达到零下20多度,当天当地一个面积400多平方米的仓库着火,刘焯伟紧急带领中队20名官兵赶去救火。就当刘焯伟赶到现场时,火势不是十分大,但由于当地消防硬件水平不高,刘焯伟发现当地没有建设地上或地下消火栓,光靠消防车的储备水明显不足。刘焯伟和消防官兵先将车上有限的水资源用好,控制住了火情,待消防车的水用完后,他急忙带着消防官兵到当地的河里去取水。赶到河边时,新的难题又出现了,由于当地气温零下20多度,河水早已是“冰冻三尺”,刘焯伟就带头通过“凿冰取水”的方式,砸开三四十厘米厚的冰层为消防车加水。最后,刘焯伟和战友们一起成功将火情扑灭。
困难不止于水源不足。在当地极度寒冷的气温环境中,在寒风中拿着水枪喷水灭火也比想象中艰难很多。“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灭火,必须忍受寒风刺骨带来的痛楚,水枪在射向火苗的过程中,水枪的水在风的作用下不时会有水珠打到消防官兵身上,水珠不到1分钟就在衣服上结冰,手上就算戴上消防灭火手套都会冻得僵硬,耳朵被寒风吹得刺痛,整个脑袋都发疼,面部被风吹得僵硬,这种感觉就好像‘面瘫’了,这是南方的消防兵体会不了的。”刘焯伟记得,第一次灭火历时3小时,他的脸冻得“面瘫”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后才恢复知觉。
经过这次救火经历后,为了解决河水冰冻难以取水的难题,刘焯伟与中队干部商量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灭火凿冰取水的战斗班,并命名为“生命禁区的凿冰班”。有了“凿冰班”后,每次救火时水源得到保障,灭火效率大大提高,“凿冰班”的工作经验得到西藏消防总队和公安部消防局领导的关注和肯定。
据了解,在每次灭火救援等紧急救援一线,来自广东的刘焯伟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和战友们一道排除一次次险情,履行着消防部队的神圣职责。
排患:
给当地寺庙全面“消防体检” 成立“马背上的消防宣传队”
2014年1月,刘焯伟调到那曲地区安多县消防大队工作。安多县海拔更高,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更稀薄、气压更低,氧含量为海平面的35%,年平均温度在零下3℃至零下4℃之间,每年冬季时间长达7个多月,平均气温在零下30度,最冷时达零下40度。安多县总面积大,有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约10个清远市。
到安多后,在灭火救灾之外,刘焯伟更加注重提高当地的消防硬件水平,提高当地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根据当地寺庙较多的实际情况,在任期间,刘焯伟联合当地民宗局对全县8座寺庙5座拉康(一种古寺)进行了全面的消防监督检查,同时积极联合当地部门在春节、藏历新年等时段开展火灾隐患排查行动,严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在提高当地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上,针对本地居民大多为农牧民、听不懂汉语的情况,刘焯伟提请当地政府在农牧区成立“马背上的宣传队”,组织本地的牧民志愿者在草原上派发藏文版消防宣传单,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讲培训等,夯实边疆消防工作的群众基础。
成立“马背上的宣传队”做法得到那曲消防支队和西藏消防总队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助学:
对口帮扶当地一名藏族小学生 每月捐助200元生活费
工作之余,作为党员的刘焯伟经常到基层一线调研走访,了解一线情况,为当地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刘焯伟负责安多消防大队政治建设工作,为了让大队的党旗高高飘扬,为了进一步发扬消防部队优良传统,不断融洽军民鱼水情,每逢春节、藏历新年、中秋等节日,刘焯伟都会组织大队官兵看望当地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为老人们捐钱捐物,送上大米、面粉、罐头等物品,义务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刘焯伟还对口帮助了本地一名藏族小学生,每月捐助200元给学生作生活费,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在帮扶过程中,不仅小学生获得了物质的帮助,刘焯伟的内心也收获了很多。
通过上述活动,安多消防大队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大队成为那曲消防支队廉政示范基地,大队党支部的先进事迹也入选公安部消防局“党旗飘飘”活动候选,大队党支部当年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先进基层党组织”。
遗憾:
奶奶过世 不能送最后一程
虽然在西藏的3年是收获满满的3年,但刘焯伟也有遗憾。
2014年6月,远在西藏的刘焯伟接到家里电话,得知“奶奶过世”的噩耗,当时他心里极度悲伤,心里想着能否请假回去送奶奶最后一程,但是那时工作走不开,刘焯伟不能请假回家。
自古忠孝两难全。刘焯伟说道,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虽然心情悲痛,但是他还是坚持留在那曲一线参加当地的执勤任务。
本文来源: 消防局
23.07.2015 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