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广东城市地下管廊:应制定统一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03.08.2015  11:07
原标题:“应制定统一法规,实行统一管理

  重构地下“生命线

  ——把脉广东城市地下管廊③

  在城市建设中,众多地下管线连接千家万户,输送水、电、燃气等必需能源,提供通讯等服务,保障城市运作。地下管线的安全高效运作堪比城市的“生命线”。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从地上延伸至地下,以地下管线为代表的“里子”工程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全面启动。在本系列的前两篇报道中,分别探讨了新区和老区如何通过建设综合管廊和管线改造升级等方式,节省地下空间、提高城市安全、拉动经济增长。

  那么,地下管廊投入巨大,如何解决资金来源促进可持续建设?下一步应当如何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运行机制?地下管线涉及部门众多,如何进行统筹高效管理?……

  面对这些疑问,南方日报记者邀请四位在地下管线建设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提高地下管线管理水平建言献策。

  ● 汪传新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广东分院院长

  ● 黄德全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 刘 鹏 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姜文青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委员会专家委员

  钱从哪来?该怎么花?

  专家

  观点

  1.投资用PPP模式 范例:甘肃、台湾地下管廊建设

  2.运营时收费 范例: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

  南方日报:目前,综合管廊建设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为推动管廊建设可持续发展,应该如何完善丰富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资金来源?

  汪传新:综合管廊建设目前主要依靠政府。传统直埋式地下管线虽然初始投资成本低,但后期维护、运营等成本累积起来投资很大,而且日后维修等过程可能对周边居民造成较大影响。从入廊单位角度,比如电力等管线入廊后更好维修,一些管线使用寿命更长,这些管线单位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当然,综合管廊建设后政府也有利,可大大节省土地空间,同时减少“拉链路”等等,也为居民生活带来便捷。

  我认为在建设中可尝试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因地制宜掌握政府投资和入廊单位的投资比例。据我了解,甘肃白银地下管廊总投资约2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近半,其余采用PPP模式投资。

  刘鹏:欧美是将地下管廊纳入市政基础设施范围由政府负责修建。我觉得台湾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他们采用建设阶段政府出总投资三分之一,管线等相关单位凑三分之二。对我们来说,比如鉴于管线单位传统埋设肯定还是花钱的,能不能尝试把花的这部分钱都交给政府,不足的部分由国家来补足,都可以考虑。

  黄德全:广州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目前广州大学城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国内不多的实现运营维护收支基本平衡的地下综合管廊。按照惯例一般地下综合管廊运营两年之后,会由物价局进行核定成本,即对直埋成本价、运行维护费等进行核定,然后出台文件明确收费标准,各单位需要按规定缴纳日常维护费。

  南方日报:那么在管廊后续运作中,应该如何完善付费机制?

  刘鹏:是的,这主要是按照“企业有偿租用”的模式,各专业管线单位缴纳入廊费,然后也为日常维护付费。其中,入廊费收取标准可参照直埋成本的原则确定,日常维护费可根据各类管线设计界面空间比例,由各管线单位合理分摊的原则确定。

  黄德全:大学城的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当时在规划层面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控制,即对于建设好综合管廊的片区不再另行规划。比如说综合管廊已经预留了电力管道,如果有关管线单位不入廊的话,以后再要申请单独建设专业管廊的话规划部门就不会再批了,所以必须要入廊。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统一的运营管理机构,我认为首先要建立统一统筹的管理部门,其次划分入廊单位权属和职责。比如在道路的分配原则、地下管网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才能更好进行管理。

  汪传新:可以尝试入廊后维修管线还是由管线单位自己负责,至于日常维护则可以委托一家管理单位,资金成本由入廊的单位来分摊。

  事由谁管?该怎么管?

  专家

  观点

  1.成立综合管理部门 2.制定统一的法规和制度

  3.利用信息化技术

  南方日报:还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以提高地下管线管理水平?

  姜文青:我国地下管线管理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再就是进行统一行政管理。

  汪传新:特别针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我认为建不建、由谁建、谁投资、谁管理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都要制定统一的法规和相应制度规范,建立综合管廊配套政策。

  刘鹏:我觉得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可以尝试出台省层面的规范文件,比如出台关于综合管廊的管理办法,然后促使每个城市出台地下管廊建设实施细则,这样能够从更高层面更好地推动建设。

  汪传新:另外,地下管线权属部门众多、各自为政是管理面临的问题之一。今后可以探讨地下空间的开发交给一个部门,如通信行业现在就是各建各的,可以考虑集中一家作为施工单位。还可以探讨将地下空间的开发集中起来,作为一种综合资源统一开发。

  南方日报: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建设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我们应怎样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地下管线智能管理水平?

  汪传新:广州市排水管线就有信息系统,对排水管的铺设状况、使用年限、埋藏位置、签署单位、清淤时间等实现信息化。

  但是,因为不同部门对于自己权属之外的管线情况不了解,可能会出现一些错挖的现象。这就需要打通属于不同权属单位的各个信息系统,建设统一平台。

  姜文青:正如汪院长所说,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资源共享,提高共享程度,让管线单位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其次,系统信息动态更新需要重视完善,提高动态管理水平。

  黄德全:利用信息化技术无疑是对地下管线进行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而且要实施动态化管理,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动态跟踪等方式,将现场障碍和处理情况实时反馈系统中心。而且,我们应该自己开发管理系统、设立研发平台,保证地下空间管网信息安全。

  老城区怎么改造?

  专家

  观点

  1.采用缆线沟

  2.借助旧城开发、地铁建设等契机

  南方日报:对于地下空间有限又没有足够条件进行管廊建设的老城区应该怎么办?

  刘鹏:对于老城区来说,最大的难度在于没有地方,管线要增容,路下面已经满了,找不到位置来改造。除了把之前埋下去的拆卸掉一部分进行重新整理整合腾出空间以外,特别针对电力和通讯管线,可以采用缆线沟等办法改变埋设方式。

  据了解,缆线沟包括电力和通讯等强弱电管线,相比于传统埋设方式将至少可以节约地下空间一半以上。“因为传统埋设对维修保养有平行间距的要求。一条线外侧到另一条线外侧要留出1至1.5米的净距离。这样的话管线铺设宽度需求较大,地下空间资源造成一定浪费。可以初步估算,电力和通讯管线按照传统埋设大约需要5.5米宽度,而采用缆线沟则大约需要2.5米宽度就足够。

  特别是城中村,空间受限很适合做缆线沟,在两米范围左右把强弱电都放进去。改变埋设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能为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的集中供热供冷或垃圾回收管等新铺管线预留空间。

  汪传新:没错,如果老城区要建综合管廊确实要仔细考虑。由于建设影响面大,针对已建城区,可以针对管线集中的地方,借助一些旧城改造或者是地下空间建设的契机。

  刘鹏:与新区不同,老城区综合管廊建设要选好区域,针对那些不能反复开挖的区域,结合旧有管线的改造、旧城的整体开发、地铁建设等契机一起做下去。(肖文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