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垃圾分类推进精细化管理④|企业重视垃圾分类是开展工作关键
垃圾分类要执行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也要执行到企业工厂的日常生产活动中来。连日来,记者联系走访10家企业发现,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更迫切希望对生产经营产生的垃圾进行专业收运处理。有企业认为,引导员工主动做好分类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将是企业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一个难点。
然而,大部分企业对垃圾分类流于形式上的认识,对垃圾分类减量意识淡薄。对接下来如何开展垃圾分类存疑,其中多数企业对垃圾分类的关注度并不高。
徐福记推行分类垃圾量倍减
5月22日早上,历经连场暴雨洗劫后,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福记”)厂区依然保持干净整洁,货柜车有序卸货,地面上看不到被风雨吹垮的枝叶。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是一家拥有5500名员工的制造业食品企业。
每个厂区后方,6间30平方米/间的垃圾房一字排开,分类标识摆放当日需要清运的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固废垃圾、有害垃圾,定时由第三方回收。徐福记行政中心总监郑伟春告诉记者,企业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在800-1000公斤,主要以塑料、废食品为主。
在办公楼,无论是会议室还是部门科室,清一色摆放网状垃圾桶。徐福记行政中心总监郑伟春告诉记者,此举主要便于员工对干垃圾、湿垃圾进行分类,慢慢地员工有意识将茶渣、水果等易腐垃圾统一投放至茶水间的分类垃圾桶。他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从2018年开始改成网状垃圾桶后,1000个员工就可以节省1000个垃圾袋,一年可省下30万个的垃圾袋。“从办公楼引导,传导到车间,提高员工的垃圾分类意识。”
除了日常的垃圾分类,徐福记已将垃圾分类和企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跳出了“因垃圾分类而垃圾分类”的固有思维。郑伟春介绍,从2015年起企业从生产源头推行“零损耗”政策,避免因浪费增加垃圾减量的负担。
他举了一个例子,推行“零损耗”政策前,一天需要可以承载30立方米的货车清运垃圾量。如今,将目标分解到车间实施“零损耗”政策后,车间一周还拉不到一货车的垃圾量。哪怕是车间产生的鸡蛋壳、冬瓜皮等垃圾,也有第三方公司回收用于做饲料、中药。
从源头减量可令企业降本增效
徐福记并非孤例,力求在生产上做到原料回收利用的还有唯美集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肥料粉,公司可将其作为下一次生产原料。”唯美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继业说道。
位于东莞市北王路唯美集团,拥有员工2000多人,人员如此大的企业,产生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答案还是回收利用。原来,唯美集团有地块专门种植蔬菜,员工生活中产生的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后,将用作肥料进行二次利用。
记者了解到,唯美集团曾出台制度规定,企业内部产生的工业垃圾尽量自己消化,不轻易往外运输。何继业认为,在公司内部实施垃圾分类一事也没有难题。“如果政府硬性要求,公司会认真落实好。”为配合这一项工作,何继业表示,垃圾分类全面实施后,企业或将成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员工认真对标落实。
从这些企业的实例可看出,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强与否,对推行垃圾分类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管理者重视,从而会起到带动作用影响员工知行合一。且在生产上,企业也能够有更多的节能意识,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循环的意识。
广东海德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远胜持乐观的态度。潘远胜的想法十分现实,企业可以推行垃圾分类为契机,进行一次制度改革,从源头减少垃圾量。“平时大家开会可能随便拿个一次性纸杯喝水,从控源后可让员工自带茶杯。”潘远胜说,这些一次性用品的减少降低了成本,与企业“降本增效”目标也是相契合的。又如,告别纸质办公,使用系统化办公流程,不仅远离纸质垃圾,还可提升工作效率。
垃圾分类需要企业和员工逐渐适应
垃圾分类对于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这方面必然会提升成本,同时垃圾分类的实施需要企业和个人逐渐去适应。以生产优质纸制产品、彩印产品为主的力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嘉国际”,每天产生约数十吨左右的废纸。
对于这类可回收垃圾,力嘉国际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通过网上拍卖,销售给他人;二是卖给有合作关系的公司回收利用。”该公司董事长助理马松绵告诉记者,由于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大,销售出去还能产生一笔不错的利润。
但是,对于员工之间推行垃圾分类,马松绵坦言前期会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力嘉国际拥有员工1200多人,如何能让他们主动做好垃圾分类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后面临的一个难点。“做好垃圾分类,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形成习惯,如果强制性实施,可能会引起员工的抵触心理。”马松绵认为,一旦实施垃圾分类,企业也会做好员工的引导和宣传工作。
“垃圾分类对园区、企业都有好处,既利于对园区进行管理,也可以改善提升企业的环境。” 广东奥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田野说,垃圾分类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高度,能将这项工作落实好,最终也会提高员工的文明程度。
田野说,实际上,垃圾分类不能光靠市民或是环卫工人,而是需要每个人做好各项工作,如果有一个环节出错,那么垃圾分类工作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因此,他建议需要先完善好配套设施,再打通垃圾分类工作的各项环节,让整个过程处于透明状态。“这个过程中的每个人是否做到分类,都要接受大众的监督,这样大家的自觉性才会提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说道。
在记者的联系走访中,近半企业对垃圾分类工作仍停留在概念阶段。有企业认为,目前政府部门未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实施当中存在一定压力,这需要政府在宣传、支持、引导的同时,应给予企业一个过渡期慢慢适应。也有企业存疑,认为企业没有好的经验借鉴,最终只能摸着石子过河,很有可能会不了了之。
全媒体记者 潘少婷 冯灿宇 尹金钟/文 程永强/图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