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超负荷 生活垃圾处理路在何方?
关注垃圾焚烧发电
破解垃圾处理难题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城区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以无害化填埋方式为主,但现有填埋场超负荷运转,如此形势下,我们的生活垃圾处理路在何方?备受市民关注的环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能否成为城区生活垃圾处理“良方”?目前该项目有何新进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对环境、人体是否有影响?相关部门将如何监测、监管这一项目?对此,本报“民生一线”推出记者走访采写的“关注垃圾焚烧发电 破解垃圾处理难题”系列报道,帮助读者了解有关情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少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记者从我市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虽然我市暂无“垃圾围城”之困,但也面临城区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加、垃圾填埋场不断饱和的现状。如何解决今后梅州城区及周边乡镇生活垃圾的出路,避免像其他城市一样出现“垃圾围城”的困扰,成了我市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区填埋场超负荷运转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梅州城区目前唯一的垃圾处理场--奇龙坑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了解情况。记者看到,偌大的填埋场几乎全被各种生活垃圾所填满,虽然这些垃圾经过了表土覆盖、卫生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但仍能闻到明显异味。满载垃圾的运输车一辆接一辆驶入填埋作业区,将满满当当的垃圾倾倒出来(如图),工作人员则用推土机、压实机对垃圾进行相关处理。
“这里主要负责梅州城区、梅县区新县城、各工业园及附城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填埋场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多吨,填埋总容量500万立方米,设计使用20年。目前,垃圾日进场量约580吨,已超出了填埋场的设计负荷。随着垃圾量的增加,2014年,一期填埋区的库容量已接近饱和,为解决垃圾去处问题,相关部门建设了挡坝工程,增加了库容量。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人均产生垃圾量已逐步增加,按照目前生活垃圾的递增速度,该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将大大缩减,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形势日益严峻。
再找土地填埋垃圾不现实
面对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综部门、环保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也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相关部门曾经想过再找地方新建垃圾填埋场,但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和论证发现,这一办法并不可行。”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郑政伟博士坦言,目前,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烧3种方式。垃圾填埋场占用面积大,而梅城现有建设用地紧张,再加上环境和技术上的诸多因素影响,垃圾填埋并不是目前最适合梅州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即使新建填埋场,库容量也是有限的。一旦饱和,又得重新面临选址难题。”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无害化填埋是以有限的库容量来应对无限的垃圾量,同时带来占地面积大、垃圾利用率不够高、垃圾降解周期长等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分析、考察和论证,我市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借鉴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决定采用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依法依规实施梅州市环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从目前来看,垃圾焚烧技术成熟,可最大限度实现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郑政伟博士表示,实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可突破用地、垃圾利用率等垃圾填埋处理遇到的瓶颈问题,能有效避免出现“垃圾围城”的尴尬。
●本报记者 严海苑
通 讯 员 郑演祥 黄慰慰
实 习 生 叶桃菁 古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