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头码头有了“城市阳台”,820米小街再次拥抱“东濠涌”

06.07.2021  12:01

大洋网讯 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如今,广州这座拥有18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正在通过人居环境提升,实现一场城市空间有机重塑。

在大沙头码头,打通沿江45米沿江界面,营造通透的共享开放空间,为市民打造一块休闲的临江景观广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阳台”;在只有820米长的“小街”越秀北路,通过打通连接口和新建“通道”,现在一共有7条步径直通东濠涌,越秀北路与东濠涌“融为一体”,变身滨水步道……随着广州新一轮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的开展,一大批老街巷焕然一新,生活环境得到了优化,社区活力得到了新生,实现了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区街特色愈加鲜明,人居环境日趋完善,居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城镇建设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广州始终在探索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通过建立公共空间活化运营的全新理念,结合广州市城市更新政策体系,从环境品质提升迈向活力提升,创建一条全新的建运管全生命周期的社会治理之路,努力勾勒出一份可复制的人居环境提升的“广州样本”。

新概念运营老空间,大沙头码头有了“城市阳台

珠江是广州最为重要的城市景观,既是展示广州形象的窗口,也是市民的户外活动空间。沿江东路大沙头码头至海印桥片区,地处珠江前航道黄金位置,也是珠江夜游的起点之一。但码头片区及东侧的林则徐纪念公园,过去在前航道沿线景观中略显“失色”,沿江碧道空间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景观提升潜力较大。

为了进一步塑造高品质现代化的滨水城市景观,广州市不仅仅将沿江东路片区作了改造,更是通过全周期的理念,将片区作为一个城市空间来运营升级。

在改造中,设计团队拆除港湾广场的围蔽,打通相互隔绝的场地,实现港湾广场与大沙头码头空间的肌理统一。与此同时,基于沿江景观带45米宽的开放空间,在区域内现有临江慢行步道的基础上增加了2.5米宽的慢跑道,实现沿岸道路、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贯通,为市民打造一块休闲的临江景观广场,塑造通透的共享开放空间,形成统一连贯的沿江城市界面,让市民随时能够从江边走到广场休憩。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此次改造充分利用了港湾广场的现有长廊,改造成为“沿江驿”党群驿站,分别建设党史长廊和科普长廊。同时,使用钢结构材料对驿站进行提升改造,打造2楼观景平台,营造舒适的望江观景氛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远眺江景的“城市阳台”。

白天可以远眺珠江,亲水观景,夜晚则灯色灵动,灯光与珠江水遥相呼应,仿佛珠江潮水一般。”市民刘先生点赞说。

小切口做好大文章,820米小街再次拥抱“东濠涌

位于越秀公园旁的越秀北路,是一条820米的小街,这里曾经是老广州城的古城墙,濒临曾经的护城河东濠涌,广州市雕塑院、林克明旧居等老建筑就在路旁,静谧幽远。

这条位于老城的街道,也有了岁月的痕迹,人行道狭窄起伏、高低不平,大面积的封闭花坛挤占了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特别是对于周围上了年纪的行人来说,步行体验较差。虽然与东濠涌仅仅不到10米,但是因为环卫用房、驿站等建筑物的阻隔,街道面貌的凌乱,造成了人气流逝,街道旁的临街商铺也一间间闭门谢客,大部分行人走过这段破旧的老广州建筑特色老街时,往往匆匆而过,不过多停留。

作为市管八条重要道路及周边区域更新改造节点工程,广州市花“”功夫,解决街道“”问题,通过对越秀北路进行升级改造,让这个位于城市黄金区域的老街加速“新陈代谢”。

如今走上越秀北路,新铺的慢行步道平坦整齐,低效的封闭花坛向后“退缩”,让出了更多空间给经过的行人,临街商铺有了更好的通达性和外摆空间,改造过的树池不再成为轮椅的障碍,无障碍坡道取代了台阶,修葺过的灌木和绿化让街道空间看上去疏朗通透,行人有了更多可以活动的公共空间,可以随时驻足停歇。

原本连接道路与河涌的4个连接口被彻底打通,并新建了3个新“通道”,每个入口间距约50米至150米。现在走在越秀北路,短短820米一共有7条步径直通东濠涌,越秀北路与东濠涌“融为一体”,变身滨水步道。

除了外在空间环境的改善,越秀北路内在的活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位于越秀北路394号的林克明故居,始建于1935年,是广州历史建筑同时也是越秀区历史文物,目前,这座广州建筑大师的故居处于“冷藏式”状态。据介绍,广州市计划对该建筑进行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原样修缮,保留原有历史风貌的同时,通过调整使用功能,对商业业态进行改造、开发、经营,实现经济多元化,激活内街老城区的活力。

重塑开放空间,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宜居的生活环境。宜居宜创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游览居住,进一步改善了区街环境,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如今越秀北路这条上了年纪的老街,成了完整的品质花园社区。道路与河涌景观融为一体,通过空间场地全龄化改造,定制场地设计,打造文创、书店、咖啡厅等实体,从一个人们匆匆走过的街区,向一个更多人愿意坐下来社交、游览、休憩、消费的完整社区转型。

打造人居环境提升的“广州样本

据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介绍,人居环境提升的“广州样本”,实现了人居环境从品质到活力的提升,从系统到有机的转变,从精细到定制的过程,从短期到全周期的提升。

人居环境的提升,不仅仅是道路平整、城市家具换新的基础设施升级,更是从“以人民为中心”出发,实现人居环境全方位提升。新一轮的人居环境提升,没有生搬硬套,而是针对每个社区空间的“病症”,量身定制“药方”,一区一策,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匠心,不断满足和实现社区居民日益增长变化的需求和诉求,实现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

在“1+1+N”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指导下,新一轮人居环境提升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的功能及设施,发挥已有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为街区引入创新产业,实现建运管一体化全周期,构建全新的产城关系。让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肥沃土壤。

通过人居环境品质化提升,重塑了开放空间,改善了基础设施,优化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宜居宜创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来游览居住,提高了社区活力,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广州实现了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市特色愈加鲜明,城市环境日趋完善,为探索提升社区、街道、城市品质,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共同家园提供了具有广州特色的创新举措和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全杰 通讯员 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