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焦虑众生相:谁偷走了孩子的快乐?这篇长文值得你一看
近日,教育部发文,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理论上看,这是教育部禁令之下一个“不再焦虑”的开始。然而除了学前儿童外,东莞还有150多万中小学生,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成了培训市场瞄准的对象。尽管近几年来,对培训行业的整顿力度加大,然而随着市场需求渐劲,面对各种花样翻新的培训和名目繁多的校外补习班,依然焦虑和矛盾的家长大有人在。一方面,边担心着孩子的身心健康,边“随大流”在各类培训班里转场;另一方面,又对这种课外教学模式诟病不断。上还是不上?俨然已成为让家长两难且焦虑的问题。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好困,可不可以先休息?
“妈妈,我想睡觉,能不能先回家休息,明天再做?”4月9日,在东莞南城一家课辅机构,三年级学生小馨突然从课室出来,带着哭腔征求妈妈廖女士的意见。看了看时间,已接近晚上9点,在机构陪伴并等待女儿下课的廖女士犹豫了片刻道,“我们再坚持一下,把今天晚上老师新教的知识点先消化完了就回家好吗?”就这样,小馨忍住在眼眶打转的泪水,来不及修复情绪,返回了课室,留下廖女士在课室门外带着一脸内疚告诉记者:“没有办法,班上其他孩子都在培训,她不培训,就会落后。”
事实上,和小馨一样,被家长安排进校外培训机构的中小学生并不在少数。据《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里的数据显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接近一半;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最近两三年,培训行业发展劲头更盛,就东莞市场而言,参加培训的学生人数明显攀升,占比自然也会随之增加。”广东省特级教师,东莞市厚街中学校长柴松方分析指出。柴松方的分析是有数据支撑的,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0-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达到约3.24万亿元。仅仅2年,数据增长约5倍,可见学生参与培训的占比涨幅之大。
一边是参与培训的学生总数占比之大,一边则是培训挤压学生休息娱乐时间的程度之重。两个参数背后其实深藏着孩子与家长的焦虑,甚至亲子矛盾。
小馨参加的是每天的晚辅和培优课学习,按照机构安排,晚8点结束,“但很多时候都是8点半后下课,回到家已是9点多,还要给孩子加营养餐,洗澡看书,一晃就是十点半,而且周末也还有其他培训,孩子休息和娱乐时间被严重压缩。”廖女士对女儿的“不堪负重”感同身受,“这对于成人已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更让廖女士不安的是,女儿因为诉求经常得不到回应,与自己的关系越来越梳离,甚至高频率的沉默抗议,母女之间交流越来越少。
报不报,怎么报
孩子培训路上,家长无所适从
一方面是孩子的“负重前行”,另一面,却是家长在给孩子报读培训班路上的无所适从。报还是不报,怎么报,成了困扰家长的问题。
“听说,抓住孩子3岁左右的语言敏感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好语言,可是在选择机构的时候,面对外面随处可见的培训广告,却不知道该如何选,生怕自己错误的决定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而且不同的机构价格也不同,选择时经济成本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为了给双胞胎儿女报班的事,家住南城的钟女士在铺天盖地的培训信息中诚惶诚恐地做决定。在她看来,在海量的信息里,既要权衡培训课程,又要权衡成本,再做出对的选择对家长是有挑战的,“需要家长有强大的内心,睿智的思辨,以及对教育有一定的了解。”
更为矛盾的现象则是家长对机构一边质疑一边追随。莞城的黎先生就是如此,为了让孩子的数学更上一层楼,给初二的孩子报了数学培优班,“可培训班的作业竟然比学校的多很多,感觉孩子变成了‘刷题机器’,实在不敢苟同这种方式,但这个机构又确确实实出了好几个数学高分。”黎先生说,也不知道这种培优是否真的有拓展孩子的数学思维,“我们也不懂,大家都上,我们也只能继续上着。”
此外,到底该给孩子报什么班也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尽管除了提高成绩的各学科类补习班,艺术特长类补习班也是一大热门。然而,不少家长其实并不想让孩子走艺术这条路,只是抱着“多学一点是一点”的心态来为孩子选择培训班。真正想让孩子学什么,家长并不清楚,于是便出现了一人报多项或频繁换特长课的现象。
无论是盲目跟风的“补习”,还是家长诸多茫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和柴松方均认为,这恰恰反映出在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单一的考评体系下,激烈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家长焦虑心态。
思考培训的本质
放下对成绩的执念
孩子的诉求、家长的茫然,在追求高分的路上,形成的矛盾,带来的焦虑,似乎难以和解,但实际上也并非完全不可解。
熊丙奇表示,当前存在的培训热,或者说全民培训,是教育内卷化的表现,培训的效果因人而异,但家长担心“不参加培训,孩子就会落后,被别人超越”是导致焦虑的直接原因。
对此观点,国家首批高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金牌讲师”,同时也是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心理教师的郝东也表示赞同,“有需求,才有供给;在市场的推动下,各种校外补习机构应运而生,但这不代表培训热背后没有市场问题存在。为了保证良好的秩序,相关部门对校外补习机构进行规范和整顿也是必要的,但作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追求高分则是导致培训焦虑的直接原因。家长只有放下对成绩的执念,才能减少一些焦虑。”
如何才能放下对高分的执念?柴松方认为,要放下执念,必须先了解培训机构培训的背后与追求高分的本质关系。他指出,相当部分的培训机构往往直接采用解题技巧和解题套路,而精简掉学习流程中最重要的思考、论证、试错等环节,“在我的从教经验中,大量的案例证明,分数速成的背后很有可能是对孩子时间的挤压,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伤害,牺牲的是孩子持续成长的动力和潜力。”柴松方说,从校内到校外,长时间让孩子面向书桌,还会损害孩子们的身体,剥夺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时间和机会,甚至使得不少孩子的精神状态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培训只是校内教育的补充,不能把它当做提分的主要手段。”
关注孩子的内心
梁启超曾说“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一句话,将“人”与“才”的关系归顺到位,也折射出了教育的本质:先看到人,再培养才。如何先看人后求才,既需要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也需要家长关注并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多元化成长充分接纳。
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拥抱未来的方式并非只有考高分一条路。对此,柴松方以其真实的教学案例举例说明:厚街中学在2020年开设70多门校本课程,并开设了科技节。在科技节期间,平时成绩可能并不十分优秀的两个学生,却做出了两件科技感十足的手工制作。“两个孩子让我很惊喜,手工作品包括物理知识,以及信息化编程的知识,这说明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动手能力很强,我很高兴地面向全校表扬了他们,鼓励他们在这块领域继续努力,并告诉他们,假以时日,一定有不小的成绩和收获;而通过成绩我看不到孩子的特长,但不代表孩子不优秀,只是在此之前,我们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我们看到孩子的优秀。”柴松方说,同样的道理,家长也要先看到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兴趣,充分接纳孩子,才能去有的放矢的培养孩子。
熊丙奇也同样指出,注重“人”的培养,而不是专注于“才”的培养,还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否则家长的焦虑就不可能缓解。
事实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已在我国实施。今年3月1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该指南明确指出,将着力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问题。而落地东莞,已有多所中小学走在前面,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全人教育。
“政策已经有了,东莞很多学校也已经在做了,而且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会覆盖全国,接下来,需要家长真正看见孩子,并尊重孩子,改变思想观念,自我成长,充分接纳孩子多元化成长。”柴松方说
【记者手记】
人生无需抢跑,终身学习更重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均财富的增长,也拔高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校外培训行业的强势发展,便是教育市场需求的产物。于是,常常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让孩子穿梭于校内校外的学习中。但在笔者看来,人生是场长跑,起跑不必抢先,放下焦虑,因为终身学习更重要。
人生路很长,无需提前抢跑。在孩子需要释放天性,通过尽情玩耍来认知世界的阶段,过早地将孩子置于起跑线上,是将孩子人生赛场化的表现,更容易带来拔苗助长的后果:心理脆弱,太在意结果,忽略了过程,缺少探索。提前抢跑,更非符合孩子身心发育规律;考场上一路“厮杀”,终点也未必是真正的幸福。事实上,现实中,高分低能、抑郁困顿的高学历者并不鲜见。
人生路很长,保持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更重要。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路成长一路学习,注重探索过程,才能学会着眼于未来,而不是过去;才能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培养自爱和爱人的能力;才能历练韧性,感知快乐,丰富人生。而这已然是最大的成功。
文字:覃凤春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