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锐意创新拓展陶瓷市场铸美誉
羊城晚报记者 黄蔚山 通讯员 丘佳纳 罗文燕
“十三五”开局之年,广东省大埔县陶瓷产业提出了向百亿元产业进军的口号,许多陶瓷生产厂家纷纷提出增资扩产的要求,并表达了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的意愿。可喜的是,大埔县委县政府“顺民意,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今年3月已与国内第三大内贸电子商务服务公司中国网库达成意向,要在大埔陶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基础上,统一抱团占领国内大市场,擦亮“中国青花瓷之乡”品牌。消息传开,陶瓷企业认为:县委县政府这样做是为大埔陶瓷企业的老祖宗“长脸”,更是全面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和梅州市“一区两带”发展战略锐意创新的重大举措。
大埔县陶瓷生产历史有800多年,是“中国青花瓷之乡”,也是工艺陶瓷出口贸易位列全国前茅的陶瓷生产大县。“十二五”收官,这个素有“白玉城”之称的陶瓷生产“大基地”,年产值实现31.2亿元。由广州市海珠区对口帮扶的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也在如火如荼推进中,5家企业完成了用地手续,3家企业入园动工建设。以高陂陶瓷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中心,推动桃源、光德两个工业小区发展,加快“中心集聚、两翼伸展”发展格局形成。
找短板提升影响力
据了解,大埔的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主要出口到欧美、亚洲、非洲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应该承认近几年来,大埔县的陶瓷工业在当地政府重视下,坚持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发展道路,陶瓷生产发生新变化,然而与我省乃至全国知名陶瓷之都相比,在生产规模和总量上还存在差距。
大埔共有大大小小陶瓷企业180多家,规模企业至2015年底已发展到35家。这些陶瓷企业都扎根在深山老林的青山绿水间。在大埔县委县政府抓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陶瓷生产由原来的梭式窑,已创新转型设立了无污染新式隧道窑,现在“技术、产品、创意”创新成为大埔陶瓷生产企业一大共识。但是,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仍偏低。
目前,大埔有高陂、光德、桃源三个广东省陶瓷技术创新专业镇,5家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昌隆、裕丰成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陶瓷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9件。2015年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和客家特色文化创意作品500多个,极大提升了大埔陶瓷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影响力。
政府挤财力助发展
如何提高大埔陶瓷工业的创新?在上级没有特别政策优惠下,当地政府靠有限的财力先后制订出台了“加快陶瓷产业发展优惠办法”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据了解,仅2015年大埔就先后整合资金1亿多元为企业“走出去”创新驱动助力。
目前大埔的陶瓷企业主要还是家族式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品牌和花色品种众多。许多企业感觉到自身有一个增资扩产的要求,但土地、人才、资金等诸多因素受制。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新形势下,许多企业仍靠“各自为政”单一网上销售。因此,企业迫切要求政府牵头组团,抱团来应对推广,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和开拓国内大商机,在这种情况下,大埔县委县政府快速反应,所以才有了与中国网库洽谈合作的具体行动。
做好“混合”旅游新文章
大埔物宝天华,民风纯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储量大、品位优的高岭土资源。据调查,大埔境内的陶土总量约3.5亿万吨。
当很多企业都在采用这类优质瓷土生产日用工艺美术青花瓷时,汇丰源陶瓷有限公司却另辟蹊跷。
在汇丰源陶瓷有限公司,记者仿佛看到了“青花瓷之乡”的另一个世界。该公司董事长郭志光告诉记者,陶瓷生产与紫砂相结合,在大埔规模企业算“超脱”。经过创新,青花瓷与紫砂瓷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在紫砂壶上青花图案惟妙惟肖。近期,郭志光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支持下,开发了具有中国画效果、西洋油画色彩的紫砂陶瓷版画。去年底,瓷版画一推进市场就供不应求。前些年,郭志光27岁的儿子郭翔从广州科技学院毕业后,回到“山中山”与父亲一道“共描”紫砂陶瓷,在谈到对父亲开发的瓷版画印象时,郭翔说:“父亲和专家们‘很牛’。”
据历史记载,大埔的陶瓷生产要追溯到商周,距今已有4000多年,当时大埔的陶瓷生产主要以民窑为主。到了宋代,青花瓷的开发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许多人将其历史定为800年。由于中国青花瓷之乡的名声在外,大埔富大陶瓷有限公司在大埔陶艺产业园融合工业旅游做起了赚“快乐钱”的文章。如今,富大陶瓷旅游工业区已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是我省科技旅游的示范基地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记者来到该旅游区,区内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景区分有原料加工区、制坯成行区、烧窑包装区、产品展示区等陶瓷工业旅游项目。主人黄福传告诉记者:“自己创新的陶瓷屋、陶瓷车、陶瓷墙等让人感到新奇有趣,景区至今已接待游客近7万人。”他的儿子黄志超原在广州中国银行工作,自从老爸开设了工业旅游区以后,小黄就辞掉了银行工作投进了陶瓷工业旅游区的“怀抱”,他对记者说:“出于斯,长于斯,离不开大埔陶瓷的根。”
大埔的陶瓷生产有悠久历史,有创新也有危机。如今,陶瓷企业家都意识到,拓宽陶瓷铸美誉的迫切性。我们相信明天“中国青花瓷之乡”将会成为陶瓷生产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