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困惑:挤公交、抢购鸡蛋、广场舞咋不对了

20.07.2014  16:36

  广场舞是很多大妈的最爱,既可以健身,也可以借此与老姐妹们见面聊家常 现代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大妈们是金店的常客 资料图片

  超市还没开门,大妈大爷们已经排起了长队 CFP供图

  去年,“大妈”(Dama)作为一个新词被录入牛津词典,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社会中又多了一个特定群体。

  大妈通常有这样的特征:年龄大多在55岁-65岁之间;大多曾经工作过,但已经退休;不再需要为生存奔波;有一定的购买力,却延续着当年的节俭;不掌握大众传媒上的话语权,曝光率却极高。

  在大众传媒上,大妈通常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她们席卷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广场,在诸如《最炫民族风》等的劲爆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她们出入国外的高档商场与国内的社区超市,以买打折鸡蛋的速度抢LV,也以买LV的热情挑选鸡蛋;她们出没于早晚高峰的公交车上,在上面择菜、抢座,与别人争吵……

  当大妈被戴上固化的“脸谱”后,仿佛一下子跟世界对抗起来。

  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谁是“大妈”?

  2013年4月国际金价大跌,“中国大妈”疯狂抢金,一战成名。“中国大妈”与资本大鳄的角力被舆论无限放大,《华尔街日报》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后来该单词被录入牛津词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在大妈身上的词语都是负面的—在黄金市场被套牢后,她们被冷嘲热讽为“贪小便宜却因为不懂市场而失败”;在早晚高峰乘坐公交车时,她们被指责为“占用公共资源”;在一早进入超市抢新鲜蔬菜和打折商品时,她们被嘲笑为“不改小市民心性”;在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时,她们又被口诛笔伐为“扰乱公共秩序,跳得既土又傻,毫无美感”。

  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网络,对于大妈的意见随处可见。而大妈的另一面却被轻易忽视。

  她们大多年龄在55岁-65岁之间,大多是已退休的家庭妇女;她们大多需要照顾下一代或者下两代,为上班的儿女准备晚饭,接送上学的孙辈,为一个家庭储备新鲜的肉蛋鱼禽;她们从困难年代走来,生性节俭;她们大多身体不错,却没有更多渠道乐享晚年;她们大多文化不高,最大的乐趣是与邻居谈论家长里短;她们也许在努力追赶着潮流,却发现怎么也追不上。

  这是大妈群体的另一面。

  而熟练掌握着信息时代话语权的年轻人、中年人,刚刚撂下老妈盛满的饭碗,就跑到网上对“大妈”口诛笔伐。

  挤公交

  有人说:“早晚高峰本来就挤,一开门又上来一群老年人

  大妈说:“看到乘客们的目光,感觉自己好像做了错事

  家住南京东郊的72岁的朱阿姨,在乘公交车这件事上一度感到很委屈。

  “每次看到我们(老年人)一上车,车上人便一副苦脸,我感觉自己好像做了错事。”之后儿子告诉她,因为“上班高峰期老人组团买菜”,他们在网上备受争议。这让她觉得,“挺寒心”。

  朱阿姨说,自己家住仙林,去年初南京开了一趟前往江北的公交线。“我原来在家附近的超市买菜,但比较了几次,觉得还是菜场的菜新鲜。”所以线路开了几个月后,在邻居推荐下,她开始每天跟着十几位老太太,搭上了这趟“买菜大巴”。“都是农民早上现摘的蔬菜,新鲜、便宜。”因此,尽管来回要近两小时,她还是愿意跑这趟远路,当然也能顺便一路和老姐妹们聊聊天,看看沿路风景。

  “下午的车经常没什么人坐,老人家何不下午出门买菜,既为上班族行了方便,也节省了资源?”对于老人组团买菜,不少需要坐车的上班族满心抱怨。

  “年轻人是不容易,”朱阿姨叹口气,“但我必须这个时候出去。”每天中午上四年级的孙子就会去她家吃饭。因此她必须7点多就出门买菜,9点半左右到家,一回家就得赶紧洗、择、烧。就这样,每天紧紧张张才能赶上孙子中午放学回家的时间。

  这种委屈,并不是朱阿姨一个人的感受。家住鼓楼的76岁杨阿姨,有时想想也觉得郁闷,“其实老年人也不是有意占座位、和年轻人‘抢’公共交通资源的。”她强调,“老年人出门,自然也是有事的,不然干吗一大早出去。”长时间以来,年轻人的抱怨,让她也感到有点生气。“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上班最重要,老年人最好呆在家里。”她说,“但对老人来说,他们虽然不用工作了,但也很忙碌。”杨阿姨说,每次出门,她已经努力避开上班早高峰,基本9点或10点才会出门买菜,上了车,如果有年轻人让座,自己一般都推让掉,“我们也曾经为了上下班奔波过,自然能体谅年轻人。”但是,有些事情,又不得不去赶早,比如去医院看病挂号等等。“那段时间胃病又犯了,每隔几天就得去趟医院,有时候上到拥挤的公交地铁上,我甚至会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她觉得,一些年轻人的指责和冷脸,本不是老人应该承受的。

  抢鸡蛋

  有人说:“一大早超市还没开门,一些老人就在等着了

  大妈说:“勤俭了一辈子,这些实惠的东西也是给儿孙买的

  早晨7点15分,南京玄武区的一家超市门口,已经站着不少大爷大妈,手上都拎着至少一个环保袋。他们有的略显着急,探着头往超市里面看;有的神态自若,好像一切都已尽在掌握。偶尔有年轻人加入其中,大妈便会主动上来打招呼:“小姑娘也来排队买鸡蛋啊?

  在很多上班族看来,这群老人已经有了标签:“一群每天一大早来排队抢鸡蛋的老人。

  陈大妈今年73岁了,是一位退休教师,和老伴两人住在北极阁附近。小区虽然离超市不远,但也着实有段距离。“早上很早就起来了,没事干就散步过来,逛逛超市,然后买一些菜再逛回去,就当锻炼,一个早上就这么打发了。”这些老人中,有住在附近的,也有从五台山远远坐公交过来的,额头淌着汗,却都乐此不疲。

  对于他们来说,7点35分超市的喇叭,就是发出“冲锋”信号的“号角”。门口熙熙攘攘上百号人,开始窸窸窣窣地动起来。等到7点40分大门一开,老人们便迈着小碎步,径直跑向鸡蛋所在的生鲜区。“我腿脚不方便,就慢慢走。有好多80几岁的老人,身体好得不得了,跑得比谁都快,往往最先买到新鲜的鸡蛋。”陈大妈笑着说。

  等到老人们赶到卖鸡蛋的窗口时,那里已经蜿蜒排着好几十米长的队了。陈大妈说,一般情况下,她需要花半个小时才能买到。当天的队伍比较短,只花了15分钟便买到了鸡蛋,陈大妈开心得像个孩子,脸上洋溢着微笑。“来这家超市买鸡蛋的人多,购买量大,所以流通快,基本每天都是新鲜的鸡蛋。价格上,每斤的价格也比市场价便宜4到5毛。”陈大妈说,自己胆固醇高,吃鸡蛋不多,“一大半都是买给孙子吃的,他要长身体。”老两口勤俭了一辈子,宁愿自己早出门、排排队,也希望买到最实惠的菜。一般来说,她会买一包草鸡蛋和一包普通鸡蛋。“草鸡蛋炒给孙子吃,蛋黄很黄,对身体好,另外一包就是我们老头老太吃吃,有时候儿女来了,做个汤什么的。”陈大妈笑笑,其实儿女每月也给自己生活费,但他们基本用不了多少,“我们老两口能吃多少呢,能省就省着花,其他的给他们存起来,以后还给他们。小孩上学啊,以后谈婚论嫁,都是要花钱的。

  买保健品

  有人说:“这些东西一看就是三无产品啊,老人家怎么总上当

  大妈说:“那些推销保健品的小姑娘,说的话比亲生儿女还要贴心

  在宁海路的匡庐新村,前后开着两家老人养生保健店,尽管已到饭点,但店里还是人满为患。

  一家提供免费按摩服务的小店吸引了很多附近居民,李奶奶就是这家养生保健店的常客,今年70岁的她住在扬州路附近的一幢老式居民楼里。“我家外孙才6岁,我得争取长命百岁,看他结婚生子。”李奶奶把小外孙一直挂在嘴边,眼里满是疼爱。

  李奶奶说,平时女儿女婿上班都很忙,没有时间管自己和孩子,家里常常就只有他们祖孙俩。“现在小孩放暑假了,在上暑期培训班,我每天早晚都要接送他。”除了接送外孙,李奶奶还要负责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和家务活。“女儿女婿都在外企上班,压力很大,我不想让他们再操心我的身体,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要是我病倒了,谁来给他们做饭?

  虽然接送孩子和做家务已占据她很大一部分时间,但只要白天一没事做,她就会来到这家小保健店,有时甚至一天做两次按摩。

  坐在李奶奶旁边的张阿婆是她的“保健伙伴”,因为两家住得近,所以她们常常结伴而来。张阿婆今年才60出头,上面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面外孙女也到了上学年纪。“压力挺大,既要照看小的,又要照顾老的。

  小店里满满当当坐着等待的老人们,但他们一点不着急,几乎所有人都在热络地跟身边的老伙伴交谈。

  “家里没人听你说这个,人老了,一生病就会害怕,一个人呆在家里久了,还会想东想西,有时候冷不丁想到死。”张阿婆平日与母亲住一起,因为要照顾老人,所以很少出门,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心里就很难受。”张阿婆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如今,有了这家按摩店,张阿婆经常会趁母亲午休时间出来按摩按摩,大家一起讲讲话,放松一下。

  而在李奶奶看来,更重要的是来自老伙伴与店里工作人员的态度,“虽然说人家也是为了卖东西,但看着人家小姑娘的笑脸,听着人家说的话,就是觉得贴心。比自己儿女还贴心。”一位老人说。不过,老人的感受,儿女并不能理解。傍晚,一位年轻人来接母亲时抱怨,“总是来这种地方,这些保健品啊,按摩啊,真的有效吗?还不是骗钱的。

  跳广场舞

  有人说:“广场舞影响别人休息,重要的是,这舞土爆了

  大妈说:“这既能锻炼身体,又是社交平台

  每天晚上的玄武湖公园,俨然一个大型舞台。家住附近的大妈们都会来到这里,找到自己的“组织”,舞上一段或柔美或欢快的舞蹈。

  64岁的李丽(化名)就是其中一支队伍的领舞,她的这支队伍,人数已经超过50。

  年轻时,李丽在中央商场做柜员,因为身体不适,46岁时,她就内退下来。“就45、46岁那两年,身体一塌糊涂。”李丽说,背疼、腰疼,但到底是什么问题根本说不清。

  李丽形容,白天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但一到晚上上床睡觉时,毛病就犯了。“压根不能翻身不能动,动一下就喘不过气来。”李丽说,她只有让爱人轻轻推自己一下,才能翻过身去。

  这样的情况,根本就等于“失眠”,一晚上不能动弹,而到了早上后,症状却又自然消失。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年之久,李丽去医院也查不出原因。

  因为睡不好觉,李丽脸色很难看,白天也萎靡不振,身体情况越来越差。“当时内退,身体也是其中一个因素。”李丽说,内退回到家后,她就想着,必须要锻炼身体。

  她走到家附近的玄武湖公园,里面有不少老年人,有打太极拳的,有练功的,也有跳舞的,“打太极和练功的年纪都挺大的,那时候我才40多岁,另外,小时候就挺喜欢跳舞的,而且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容易上手,就选择舞蹈了。

  上世纪90年代末,李丽就跟着老年体育协会里的老师,学习民族舞、古典舞,从此一发不可收,而在舞蹈中,李丽也惊讶地发现,自己“奇怪的毛病”居然不治而愈了。而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也让她更加喜欢上了舞蹈。

  每天晚上吃完饭,李丽就马不停蹄地往玄武湖公园赶,“7点半到9点,一个半小时。”李丽说,除了冬天最冷的时候,下雨天以及双休日和一些重大节假日,其他时候大家都一天不落地跳。“端午、国庆这些节日,我们都不放假,大家积极性特别高。

  李丽说,对于她和这些舞友们来说,跳舞绝对不仅仅是跳舞,更是陶冶情操,平缓心情,以及社交的重要渠道。

  “我们50多个人里面,主要分成三大类吧,一种是还在上班的,40多岁,下了班就往这赶,觉得平时在空调房里,一天都不出汗,晚上一定要出来出出汗,锻炼一下。”李丽介绍,“第二种,就是退休的老年人,尤其是不和儿女同住的老年人,因为孤独寂寞,非常渴望接触社会,“你们可能不懂,有些老年人在家都能闷出抑郁症来。

  第三种则是看上去并不缺乏陪伴的老年人,“也有很多是和儿女一起住的,但住在一起,多少都会有争吵,婆媳之间更是容易拌嘴,这些事都很影响情绪的,越想越气,但一出来跳舞,一听到音乐,立刻就不烦了。

  李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从小外孙女2010年出生后,她每天都充实无比,一早起来就从湖南路赶到水西门的女儿家,带小孩、烧饭、做家务,“比上班还要忙。”不过,正是因为跳舞把身体锻炼好了,李丽并不感觉很累,“已经坚持4年了,还能撑得住,比刚内退那会儿好多了。

  上班时是和同事关系比较近,退休之后最亲密的居然全是舞友,李丽说,舞友们不仅每天都相聚在一起,还经常聊天聚餐,感情越来越好,“很多舞友都把家里人也团在一起,结伴出去旅游。

  对于大家对“广场舞大妈”的偏见,李丽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只要遵循两点就可以了,一是地点要选择好,确实不能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二是音乐要柔美,太嘈杂的音乐我们也受不了,只要能做到这两点,我觉得大家就不应该对广场舞有偏见。

  专家

  缺乏价值感和存在感

  老年人渴求亲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很多老年人虽然退休了,但身体棒,精力强,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说,任何一个人的自我评价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评价机制,二是自我评价机制。“这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自我评价体系。

  一个人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后,社会价值感突然降低,很多人一下产生失落感,就是因为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存在了,“他会想,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成为大家的负担和累赘。”张纯说,年纪越大,抑郁症越高发,这就是其中一个因素。

  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会让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感到被这个社会所遗弃、遗忘。也正因为如此,大妈们极尽表现,占领华尔街,扰动金价,疯狂地跳着广场舞,即使被妖魔化,她们也一定要彰显自己的存在。“她们要发出声音,她们需要让社会关注到她们,关注会让她们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无论是广场舞还是一起做按摩,大妈们在一起,其实也是一个“抱团取暖”的过程。需要锻炼需要健康是一方面,另外,儿女说100句不听,却轻易被推销员的一句话说动,这其实是老人们在心理上对亲情的渴求。“很多做老年人生意的推销员嘴巴都很甜,李妈妈,王爸爸,一口一个爸妈地叫。”张纯说,而大多数老年人的儿女工作都很繁忙,他们也不愿打扰孩子们工作,但内心对亲情的渴求却从来没有减少,推销员这时就变成了一种“代偿”,弥补了老年人心中对亲情的渴望,成为一种虚拟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