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模式单一易遇危机 建议高校增加相应课程

27.09.2017  10:26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汪万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创新创业的种子也在高校中萌芽、成长,部分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创业,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传系学生梁同学入校后便开始兼职,从微商代理做起,月收入达到了10万元,成为该学院学生创业群体的领军人物。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筹备资金的渠道有限、资金不足,网络创业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建议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对学生予以指导,同时建立创业交流平台,促进沟通。

  调查

  近九成受访者有兴趣创业

  为深入了解东莞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的现状,陈文丽、王钊灏、谢房业、洪微4名研究人员组成项目走访东莞多所高校,并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大学生移动创业的情况为典型进行深入研究。

  项目组于去年6月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开展抽样问卷调查,随机选取了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学大学(东莞校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东莞校区)6所东莞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

  调查显示,有89%的大学生对创业表示感兴趣,在移动网络创业选择领域上,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网上开店;高达87.6%的学生表示身边有从事移动网络创业的亲戚朋友,有16.8%的学生表示正在从事移动网络行业。

  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从学校和政府方面得到的支持较少。大学生创业面临多种困难,如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足、市场不成熟、资金不足、缺乏创业方向指导等。

  个案

  月入10万成创业领军人物

  调查显示,东莞的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模式主要表现有微商创业、网售创业、加盟知名网站、网上专业微服等。

  微商创业者袁同学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的学生。读大二期间,袁同学发现校园信息比较封闭,决定成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平台“城院捕快”。随着公众号不断发展,商家主动找上门来进行广告投放。

  同校文传系的梁同学则是在上大学后便开始兼职,后尝试进货成为微商代理,利用朋友圈及微博售卖护肤品、洗护产品等,经历过被屏蔽、被质疑、网络攻击等艰辛历程,最后咬紧牙关撑了下来,每月进货金额从2000元到30万元,月收入也达到了10万元,成为该校创业群体领军人物。

  进行网店创业的曾同学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管理系学生,大二开始从事微商,前期主要是代购手表、运动鞋及衣服;之后和开针织厂的朋友专注做潮牌复刻和鞋子,在积累了庞大的线上人脉以后,现着手线下实体店落地。

   分析

  学生创业模式单一成功的少

  总体来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对此,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大学生移动网络创业存在不少问题,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筹备资金的渠道有限、资金不足,网络创业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

  而在创业的选择上,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往往只看到其他创业者成功的例子,基本没有考虑个体化的差异及其他因素的差别,缺乏风险评估,盲目跟风。同质化的商品、同类化的经营模式导致不少移动网络创业团队很难坚持。同时,创业团队内部管理不规范化和不专业化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团队成员因成绩、恋爱、私人矛盾、劳务分配等问题争论不休,缺乏科学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容易在资金运转,收入分配中出现错误,导致项目运营进入危机。有的缺乏社会经验、风险意识,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时无从下手解决。

  此外,大学生创业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缺乏明确支持网络创业的政策及法律,网络创业法规的制定仍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而在执法过程中缺少实际的保护监督机制,使大学生网络创业无法切实得到法律的保障。

  建议

  高校应增加创业课程建交流平台

  日前,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大学生创业,东莞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搭建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大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示范校等。

  大学生创业到底如何才能成功?对此,研究人员指出,创业不是信手拈来的易事,“大学生应尝试多元化的创业模式,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决策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百折不挠的能力,遵循诚信经营的创业原则,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竞争力,具备一个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以此收获创业成功”。

  而高校应该按照人才培育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增加有关移动网络创业的课程;还应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安排专门的移动网络创业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的移动网络创业项目,刺激大学生对移动网络创业的热情。

  研究人员认为,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移动网络创业交流平台,让它成为增进移动网络创业者、导师、大学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而政府应对大学生创业方向做出明确规划,鼓励大学生创业者落实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