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跑者多布杰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体育专电(记者吴俊宽、卢羽晨、韦骅)26日的鸟巢体育场内,刚刚结束男子5000米预赛的中国藏族选手多布杰平静地走过混合采访区,脸上无喜亦无忧。汗水连成水线划过他黝黑的皮肤,浸入那已经湿透了的红色比赛服。
中国选手此前唯一一次参加世锦赛男子5000米的比赛还要追溯的1987年。那一年,名宿张国伟也同样无缘晋级。
14分07秒35,多布杰对于自己的成绩并不满意,因为距离他的个人最好成绩还有近12秒的差距。
“这次参赛的目标是跑出个人最好成绩,所以不太满意。”多布杰说,“比赛没什么战术,只能跟着那些高水平的一起跑,跟了几圈之后就落了下来,前面跟多了后面感觉有点跑不动了,不敢跟了,怕最后两公里没体力了。”
21岁的多布杰来自西藏拉萨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种地养牦牛,他是那个宁静的村庄里走出的唯一一个运动员。质朴、纯真、不善言辞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面对媒体他甚至表现得有些羞涩和拘谨。
从小爱动的他早早就表现出中长跑方面的潜质,在小学和中学多次拿到800米的冠军,所以慢慢喜欢上跑步。2009年多布杰被选入体校开始接受正规训练,获得过2011年拉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的冠军,2012年进入专业队。
受益于中国田径协会的“高原人才开发计划”,多布杰近两年两次获得出国训练机会,先后参加了亚运会、亚锦赛、世界越野锦标赛等国际大赛,此次北京田径世锦赛多布杰虽未能达到参赛标准,但依旧凭借东道主外卡的资格参加了比赛,足见田协对于他的重视与期待。
“在西藏训练环境不是特别好,高原人才开发计划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让我们经常有机会出来训练比赛,生活吃饭各方面条件也提高了很多。我一直在西藏练的话不可能出这么好的成绩,而且西藏的海拔真的太高了。”
据多布杰介绍,目前西藏中长跑队里有二十几个运动员,都是藏族,教练也是藏族的。
一直以来男子中长跑项目都是中国田径的“短板”,而女子项目在近年来也很难在国际赛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选手始终在中长跑项目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向这些国家学习,从高原地区选材,也是旨在从西部地区选拔和培养耐力项目优秀后备人才的“高原人才开发计划”的初衷之一。
去年和今年多布杰和国家队队友一起两次获得了赴埃塞俄比亚训练的机会,在那里他见识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跟他们训练的时候就是有那种很想练的感觉。我们与非洲选手差距在哪我一直也想不明白,怎么看也看不出来。他们的条件很差,没有标准的四百米场地,有些人没有鞋子,有些人膝盖肿着也在练。”多布杰说,“不过海拔上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影响,从拉萨下来之后到那里感觉跟平原没什么区别,因为一直在海拔三千、四千的高原上练得嘛,那边也不太高,也就两千多米。”
尽管对于高海拔的适应能力造就了藏族选手突出的耐力,但是多布杰也承认他们的身上也有自己的“软肋”。
“从国内来看,我们的耐力能力比较好,但是汉族运动员的速度能力更强,最后一两圈根本跟不上他们,当然如果我们前面能一直冲上去的话,他们也很难跟上我们。”
被选入国家队后的几年时间里,多布杰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不过无论是云南、青海还是东非,大部分时间里他还都是在最接近蓝天的地方奔跑着。虽然刚离家时还是会想家,但如今的多布杰早已习惯了这种四处奔走的生活。从2014年到现在,多布杰一共就回家过一次,而且只呆了两天就匆匆返回队里。
在多布杰接受采访时,与他同组参加5000米预赛并且轻松晋级的英国世锦赛、奥运会双料冠军法拉赫经过他的身边,大声喊道:“他今天比得很好,祝他好运!”
多布杰知道,那是人家的客套话。自己与世界名将之间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
“我现在还年轻,好好练成绩应该还能提高,我会坚持下去,至少再练个七八年吧。”多布杰说,“以前刚练的时候觉得苦,经常有畏难情绪,现在是自己主动想练了,经常在网上看那些名将跑步的 视频 ,跟他们学动作,晚上还会自己增加肌肉力量练习。”
多布杰说,如果不练田径现在的他应该已经回农村种地了。奔跑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出路。他会一直奔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