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猎户座”太空船成功试飞 耗资约3.7亿美元
发射现场
美国东部时间5日早7点05分,美国“猎户座”太空飞船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基地发射升空。这是美国航天局(NASA)对新型宇宙飞船“猎户座”的试射飞行,经过约4个半小时的试飞后,飞船于北京时间今天零时29分坠入太平洋海域。该款宇宙飞船长远计划用作接载航天员离开地球轨道,登陆小行星甚至火星进行探索,《大西洋月刊》称,这一天为“火星时代的第一天”。这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进行最后一次载人登月后,首个外层空间载人探索计划。
不载人试飞4个半小时
NASA电视直播画面显示,美国东部时间5日7时5分(北京时间20时5分),美国现有最强大的“德尔塔”-4重型运载火箭点火,携未搭载宇航员的“猎户座”飞船在朝霞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进行持续约4个半小时的首次不载人试飞。
NASA在其网站上写道,“‘猎户座’开始了太空探索的新时代!”这次发射原定于4日进行,但当时由于一艘船只意外驶入发射海域、风力过大和火箭某个助推器阀门不正常等一系列问题被推迟24小时。
耗资约3.7亿美元
此次试飞耗资约3.7亿美元。飞船绕地球飞行两圈,飞行高度将达到5800千米,比国际空间站飞行高度还要高15倍。这一高度可保证再入地球大气层时速度提升至每小时3.2万公里,使飞船隔热罩接受约2200摄氏度的高热考验。自1972年最后一艘“阿波罗”探月飞船返回地球以来,尚无载人飞船像“猎户座”这样飞出地球低轨道之外。
此后,在大气摩擦力作用下,飞船将减速到每小时480公里,然后开始测试降落伞系统,要求是使飞船最终减速至每小时32公里,以平稳坠入加利福尼亚海岸以西的太平洋海域,由在那里的美国海军回收。
不载人,载100万人名
“猎户座”的下次试飞定于2018年进行,而首次载人飞行还要拖到2021年,然后它将超越月球首先抵达小行星,最终再奔赴火星,但那最早也要等到2030年代,这至少是一代人的时间。据新华社
又讯美国宇航局为打造“猎户座”飞船已花费90亿美元。与飞船同时研发的还有一款新的威力更强大的SLS火箭推进器,新型的火箭推进器将在2017或2018年首次试验。
据悉,试飞虽然不载人,但使用了1200个传感器来记录数据,将全面测试“猎户座”的隔热罩、降落伞和其他系统的性能。飞船里还装有一些纪念品,如刻有超过100万人名字的微芯片、少量月球土壤样品等。这100万人的名字是事先在NASA网站上“登记”,登记者能获得一张虚拟登机牌。(宗和)
■计划
奥巴马曾以“缺乏新意”欲取消
又讯美国在“阿波罗”登月任务结束后,转而使用航天飞机进行载人航天,但由于不像预想的那样经济、安全和可靠,航天飞机于2011年黯然谢幕。此后,美国载人航天就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飞船。
“猎户座”原本是美国前总统布什重返月球的计划——“星座计划”的一部分,但奥巴马上台后“星座计划”基本被否,在2010年4月,接替布什的奥巴马以“缺乏新意”等理由宣布取消该计划,只剩下飞船部分幸存,任务由登月改为深空探索。此前,外界已知晓这一未来飞船的名字为“猎户座”。据新华社
■技术
“猎户座”是放大版的“阿波罗”,可载4至6人,但更加先进。发射主管迈克·萨拉芬在发射前夕说:“我们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一种开始某种新事物的感觉。”
美国载人航天工具由航天飞机重回载人飞船主要基于安全和成本考虑。如此一来,载人航天器将远离火箭燃料箱及其喷口,且有顶部逃逸塔可助航天员座舱紧急脱离运载火箭。此外,航天飞机的单次使用花费比传统运载火箭至少高出5倍,改用可多次使用的飞船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
预计,未来定型的“猎户座”飞船在外观上会神似美国上世纪登月的“阿波罗”飞船,但其内部空间比“阿波罗”的“3人间”大得多,可容纳6名宇航员。“猎户座”团队还将采用最新技术为其建造计算机系统,使其具有强大的在轨处理能力。
此外,这种飞船的返回座舱是可多次使用的主要“部件”,一个用后可弃的隔热罩、降落伞等成熟技术能保证其简便、安全地返回地球。
“猎户座”飞船的研制主要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承担。发射该飞船的运载火箭“战神”则由阿莱恩特技术系统公司、波音公司等共同开发。2008年11月和2009年3月,科研人员先后针对“猎户座”飞船开展了紧急情况下终止发射及逃逸塔启用试验。据新华社
试飞绕地球两圈
载人飞行:
将于2021年首次载人飞行
探测目标:
月球、小行星、火星
“猎户座”飞船内部空间比“阿波罗”的“3人间”大,可容纳4-6名宇航员。
10秒德尔塔-4重型运载火箭发射
26分15秒整流罩和发射中止系统分离
31时57分(升空后)
完成绕地球1圈飞行,火箭上面级点火
43时23分飞船与服务模块、上面级分离
53时57分返回舱调整姿态,隔热罩朝前
64时13分飞船进入大气层,时速32000公里
74时20分降落伞依次展开,将飞船速度降到每小时32千米
8约4时24分飞船落入太平洋
资料来源:美国宇航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