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仁居女孩潘静——双亲残疾家庭的好帮手

14.08.2014  11:47

 

潘静抢着替劳动能力欠缺的妈妈做家务。 (林翔 摄)

  ●本报记者  王玉婷

  见习记者  杨  敏  特约记者  朱双玲

  在11岁小女孩潘静的世界里,父母就是中心。在家时,因父母行动不便,她会主动担起“后勤”重任;寄宿住校时,她常因担心父母吃不饱、穿不暖而偷偷哭泣;周末回家,她还会替父母准备好几天的蔬菜……

  走进仁居镇五福村,我们来到在山腰间的潘静家里。初见潘静,身材瘦小的她显得有些害羞,直至聊起家庭时,她才慢慢跟我们熟络起来。潘静出生在一个双亲残疾的家庭,父亲左眼近乎失明,右脚残疾且有轻度精神病,母亲则患了脑膜炎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全家靠低保金和父亲打散工维持生计。

  对普通人来说,削好一条丝瓜不过几分钟,但潘静母亲因为手脚不协调,大半个小时还不能完成。每当看到母亲如此吃力做家务,潘静都会主动抢下母亲手中的活自己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5岁时,她就开始学习做家务,如今已是家里最得力的“后勤部长”。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父母做早饭,然后到菜园里摘菜,准备一天吃的蔬菜。放学回家除了做功课外,她还要洗衣服、洗菜、做饭、烧水、喂鸡鸭等,经常要忙到晚上9点多。大量的家务活让潘静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从上学期开始,她便开始住校。每当放假,她都会承担起家里的家务活,还会帮父亲插秧、种花生、种仙人草。她告诉记者,家里有半亩田是属于她的“地盘”,种植了花生和仙人草,平时除草、施肥等全由她负责,上学时则交由父母“托管”。

  潘静的父亲每年都会有一两次间歇性精神病发作,在街上到处游走,甚至两三天不回家。今年4月底,父亲再次发病,无法料理家务。当时天气干旱,各家农忙用水紧,再不引水灌溉地里的秧苗很快就会枯死。情急之下,潘静根据父亲平日所教,独自到附近寻找水源。找到水源后,再用铁耙把渠里的水引来灌溉。为了照料父亲,潘静还向学校请假,每天下午提前回家料理家务,持续了半个多月。

  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潘静还会想方设法赚钱。6岁开始,只要有时间,她就会跟奶奶一起到屋后的山上采药材。记者跟随潘静来到山上,山高林密路难走,她却像大人一样,分开茂密的灌木丛林,寻找药材,细心采摘。“一上午大概能采一斤多,能卖六元。”潘静说。

  潘静的奶奶告诉记者,到镇上卖东西要走好几公里,但潘静很少叫苦叫累。虽然她还是个孩子,却很坚强,很顾家。生活的艰难让潘静更懂得家的意义,她说:“现在日子虽然苦点,但比起没有父母的孩子,我还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