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低就业率专业?
连续攀升的毕业生数量,让最近几年都成为最难就业年。面对就业压力,教育部曾在2012年时就下发通知表示,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将停办。而就在近日,教育部又公布了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15个本科就业率低的专业被亮红牌,这不得不让各高校感到紧张。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就业率能否成为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准?高校又该如何根据就业率对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
●见习记者 杨敏
1、网友观点
@敏敏很冲动 :如果过度强化大学的人才技能培训这一功能,势必将大学精神引向意味更浓的功利化平台。对专业寿命的框定,对专业好坏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固执地、片面地认识。有的专业属于基础学科,对整个教育体系与社会服务起到基石铺垫的作用。教育部下发通知,没有强制削减,无需过多议论。这主要取决于高校的认识。
@刘达标:专业设置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高校万不可盲目跟风,毫无主见地削弱传统专业,以致若干年后出现某些专业人才供应稀缺、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窘状。
@龙马精神:何谓就业率?就业率是如何统计出来的?这些值得思考。一纸就业合同难以统计各专业就业的真正情况。上午报到,下午辞工,晚上再寻工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2、市民看法:不能单一看专业就业率
大学退休教授黄先生表示,大学理当是科学的、独立的、自由的思想集散地,这也是大学精神的灵魂。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但不应该成为孤立的功能。大学专业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又必须兼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个导向,具备了基础性功能,与未来就业倒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单纯拿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如果是在就业困难的时期,需要特别注重行业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的话,那么还需要很多综合性的统计数据,不仅仅是就业率的问题。
大学毕业两年,目前已参加工作的小张告诉记者,自己学习的专业是法律,在入学时,法律绝对是被家长和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当时很多人的考虑可能未必就是想当律师、法官、检察官这些法律工作,而是认为法学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事实也证明,在四年之后,同班同学很多是在公司的各种岗位工作。而真正从事法律行业的可能还达不到一半。“与其用就业率来指导,不如去统计社会对各种专业的需求量。”
随后记者也采访了在一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兼职多年的赖先生,根据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他认为就业率是否有用,可以拿就业统计出来的结果来看。心理学、汉语言文学这些专业之所以会被统计成就业率低,是由于专业本身面向的范围比较广,专业性比较基础,不属于实用性强的专业。就业率统计有用,但是高校不能将它单一地使用。
3、专家观点:大学不应该只是“职业培训班”
嘉应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彭旭表示,取消大学最低就业率专业能给学校带来一定程度的警醒作用,提醒学校在教学设置等方面结合市场需求做出调整,但也不能一刀切。一些冷门专业如考古等,尽管从业人员不多,但却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才,而一些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学科,如文学等,即便就业率没有其他热门专业如会计之类的专业那么高,也不应该取消。而且就业率不应该是评判大学的唯一标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大学的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