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听我说》正确教育 避免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妈妈听我说》剧照
搜狐娱乐讯 在家庭亲子教育中,很多家庭太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性,往往是父母在说,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样的一件事他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而他的处理方式未必一定是错的。作为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
每当家长在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是把头扭到一边,还是以沉默抗拒?或者是把门关起来?孩子的这些反应家长往往都不会在意,家长只顾自说自话,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孩子,其实这种交流往往都是无效的。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家长对孩子的充分尊重。而现在很多家庭的对话中,家长往往变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沟通,更不是家长们所认为的正确教育方式。
重要的“教育正确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要求孩子对人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对同事朋友大声抱怨。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反感。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说教太多、身教太少是大多数家长的通病。
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把在外面受到的困扰告诉家长,最可能的原因是:家长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永远说教的父母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亲子氛围,加强亲子有效沟通,让孩子多说,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倾诉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彼此才不会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父母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成绩上。但学校只能给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孩子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并不是竞争的结束,而离开学校才是竞争真正的开始。父母除了在乎孩子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美德、快乐和健康等,更需要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能被剥夺,因为运动可以给孩子带来健康,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
很多孩子从一生下来就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其结果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父母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在家里,孩子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也未尝不可,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动手,不用害怕孩子会做错了,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而且如果孩子做错了家长再进行教育,孩子的理解会更深,孩子以后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的多。
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结束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孩子的成长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
什么是正确的亲子教育方式?《妈妈听我说》第七期将为广大家长呈现——正确的教育并不是家长告诉孩子怎么做,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做事情。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但并不需要家长的灌输,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过分干预后果只能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极差。孩子需要试错的机会,但即便错了家长也不应该出现负面的词语,这样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防卫机制,让他的大脑渐渐形成一种反应,一看到你就紧张、害怕、甚至产生敌意。
负面言语会压抑孩子的天赋,而正面的欣赏和鼓励会让孩子表现得更好。给孩子的成长足够的尊重,让孩子敢于去尝试,敢于去试错。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未必一定要顺风顺水,偶尔的小挫折可以让孩子学会坚强,别在坚持教育所谓的正确性了,同一个知识,家长灌输给孩子的,和孩子自行领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七期看点
北京卫视《妈妈听我说》第二季第七期于今晚21:18继续暖心播出。各种严峻亲子问题摆在心理专家面前:兴趣爱好被剥夺,业余时间被占用,压抑的孩子怎样才能说服妈妈?被照顾过度的孩子希望帮妈妈分担家务,护子心切的妈妈让孩子如何适应?贫困家庭的孩子如何坚守住梦想?八岁的孩子怎样才能缓和家庭里的矛盾?心理专家如何化解这些问题?节目将为电视机前存在同样亲子教育问题的妈妈们出谋划策。
节目现场不光遭遇各种棘手问题,更突现尴尬气氛,栗坤大姐姐和萌宝们又将如何应付现场突如其来的尴尬局面。敬请期待《妈妈听我说》第七期的播出,一切都会找到答案。
找寻解开孩子心结的钥匙、收获亲子教育经验,尽在北京卫视每周一21:18《妈妈听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