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威尼斯电影节冷清是一种不得已的处境

09.09.2014  12:06

电影节,也只是作为威尼斯双年展诸多环节的一部分,单数年的当代艺术、双数年的建筑艺术已经足够激荡拍卖市场和吸引项目资金,电影能起到的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军械库,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重要的展出区域。在其中近一公里长的意大利仓库中,间错挂着41块投影着这个国度最经典电影的屏幕,呈现影像表现伟大建筑的能力。绕过深入战后米兰贫民社区的英格丽·褒曼(《不安》),就撞见阿雷佐城墙根前给孩子表演踏正步的罗贝托·贝里尼(《美丽人生》)。它们齐整地在大厅里排开,像是挂在古城窄巷向阳面的五彩床单,又像是支撑起水城的木桩。

是的,地球正在变暖,威尼斯正在下沉。商业电影正在大行其道,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正滑入泥潭。影院空空、红毯黯淡,影片惊喜、气质卓越,场面上的冷清与艺术上的成就,形成着带有冲突性的高冷意象。可是,圣马可广场被水淹没的场面,游客注定赶不上几趟;丽都岛能否推出创新气质艺术电影的日子,也是遥遥无期。

威尼斯电影节,是由墨索里尼在1932年一手创办;而戛纳电影节,则是为对抗法西斯政权控制的意大利,由还没被纳粹驱逐的法国政府在1939年创办。既然二战的结果,是反法西斯完胜了法西斯,电影节领域的戛纳超越威尼斯,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只不过,这一超,就把威尼斯越来越远甩在身后。

相比威尼斯坚持认定电影之突破和创新精神,戛纳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在艺术上仰仗大师、培养嫡系,在场面上制造星光、活络市场的“过节赚大钱”策略,实现了让人艳羡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至于同属“三大”的柏林电影节,虽与前两者不在一个量级上,不过置身一个大国的文化之都,保证了电影节真正的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与星光璀璨一样,是一个电影节是否热闹的标准之一。柏林作为多元族群的市民社会,遍及全市尤其是波茨坦广场的诸多影院,总可见排队购票和入场的长龙;戛纳作为地中海度假胜地,电影宫前成了追星粉丝们的狂欢乐园。

而威尼斯,尴尬地处在商人社会的主岛之外,深藏于艺术深闺的丽都岛之上,既没有踊跃观影的本地人——他们把河道边的老宅租给商铺餐厅去其他地方享清福了,也没有引发围观热潮的追星狂欢--乔治·克鲁尼和皮特夫妇来访时除外。大批到访水城的游客,有着太多值得到此一游的美景和博物馆,如若不是深入丽都岛中部,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会知道在八月底的那趟水城蜜月中,可能错过了自己的偶像。

毕竟,这里不是尺度狭小也无甚趣味的戛纳,然而在威尼斯的著名景点圣马可广场、里亚尔托桥、彩色岛上,居然看不到电影节的宣传海报。电影节,也只是作为威尼斯双年展诸多环节的一部分,单数年的当代艺术、双数年的建筑艺术已经足够激荡拍卖市场和吸引项目资金,电影能起到的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作为有着丰富文化景观的城市威尼斯,并非如柏林和戛纳那样,在场面上重视电影节。

场面上愈发难堪的情形出现在今年:以往开场前姗姗来迟就可能被拒之门外的记者,发现竟能轻易入场后找到空位;许多参展电影,上座率甚至不到一半……这样的冷清,很大程度得归咎为后起之秀多伦多电影节,大量电影公司和记者得为年底大规模的北美颁奖季,而赶赴多伦多提前准备。

这么看来,威尼斯的高冷范儿,更像是一种不得已的处境。哪怕在被唱衰时试图往市场方向拧巴两下(别忘了意大利人懒散,数学差),最终不得不承认,驻守丽都岛就意味着自己不是“威尼斯商人”的那块料。且坚守艺术准绳继续傲娇,这71年来,威尼斯电影节不都这么过来的?(Seam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