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新媒体发展与创新国际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海外网11月17日讯 互联网进入中国20年后的今天,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顺应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产业化、平台化与移动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我国传媒产业及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切实难题。11月15日,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4年新媒体发展与创新国际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与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国内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媒体融合与品牌传播创新”的主题,深入研讨新媒体发展态势与未来。
品牌传播不能忽略战略高地
“仅靠收购难以创造中国品牌,打造中国土生土长的好品牌才是我们的前途,这里面包括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传播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论坛上,赵启正畅谈中国品牌创新的困境与机遇。他认为,与西方品牌相比,除了产品的质量需要提高、传播的手段需要改进之外,中国品牌的对外传播还要学会跨越文化障碍。
“中国的品牌不仅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还要让国外的人听得懂,”赵启正以商标的设计为例,来讲解文化障碍在品牌传播中不容忽视,“如有的中国企业商标使用了红色的三角,然而在国际上红三角是警惕性的标记,这就是跨文化没有跨过去的例子。”
“品牌传播不能忽略战略高地。目前在世界品牌的评比过程中,还缺少中国评级机构的身影”,赵启正认为,各类中国评级机构要努力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品牌传播的实践是与时俱进的,赵启正认为,打造中国的品牌是个长期的任务,涉及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新媒体的运用等因素,也许需要前后几十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深入研讨新媒体发展态势与未来
就数字媒体内容生产与新媒体文化研究、移动互联网与整合品牌传播研究、媒介融合与平台管理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研究等内容,专家们展开深入研讨。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Mark教授以数字化人格与公众情绪为切入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社会化媒体的研究方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Peter教授用形象、生动地数字变化,描述了一幅中国数字媒体发展的全景图;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段淳林教授立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入阐释了移动广告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下的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及应用发展;联合利华沟通与持续发展总监吴亮女士从自身的实践经验方面,分享了联合利华集团的社会使命与品牌竞争力的塑造;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以灾区的新媒体和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深入介绍了新媒体在震后灾区重建中的作用;澳门互联网研究协会总监张荣显结合传统方法与大数据技术,在可得的网络数据的环境中,进行微创新,以提供一个协助新媒体提升效益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