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存款少近2万亿 理财分流对其影响明显
导读:中金公司报告指出,一般在季度末银行理财资金大量回表冲存款后,季度初理财资金重新出表都会导致存款的下降,但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存款回落幅度高于预期。
昨天,央行公布的7月金融运行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新增存贷款及社会融资规模都出现超预期的大幅下降,特别是人民币存款减少了1.98万亿元。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昨天对此进行解读表示,7月份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今年6月份“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深入分析的结果显示,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
存款
理财分流导致回落幅度高于预期
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余额11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7个和3.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0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5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04亿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昨天解读称,人民币存款的减少与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历来就有非常明显的季末冲高、下季初回落的规律。今年6月份存款增加3.79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2.19万亿元,7月份存款季节性回落也就相对多一些。二是近期由于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等快速发展,企业、居民存款与金融机构存款之间在季末季初转换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节性时点波动。初步估计,7月份银行理财等资产管理产品分流存款约1.6万亿元,若与一般存款合并计算,存款的波动性就会明显减小。三是近期A股行情回暖,7月中下旬又有近10家公司启动IPO,也分流了部分一般存款,其中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增加约3000亿元。
中金公司报告也认为,一般在季度末银行理财资金大量回表冲存款后,季度初理财资金重新出表都会导致存款的下降。6月份银行存款增长近3.8万亿,扣除财政存款后增长近4.1万亿,处于历史的次高位,因此7月份存款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回落。但存款回落幅度高于预期,一方面与7月份社融增速大幅低于预期,银行表内新派生的存款减少有关。另一方面,7月份理财收益率仍维持在高位,存款资金仍向理财持续分流。
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11个季度上升
贷款方面,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8.0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6个和0.9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人民币新增贷款的回落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今年6月份新增贷款大幅冲高至1.08万亿元,7月份的季节性回落就较去年更为明显。历史上7月份历来是“小月”,2004年、2005年7月份贷款还曾出现过净下降。今年6、7两月合并来看,平均每月新增贷款仍有7000多亿元。二是在“三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的背景下,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那么旺盛,6月份贷款大幅冲高消耗了较多的高质量贷款项目储备,金融机构需要一些时间来补充。三是7月份存款季节性下降较多,存贷比有所上升,金融机构相应调整贷款的投放进度。四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
融资
有史以来第一次低于新增人民币贷款
与存贷款一样,社会融资规模在7月份也大幅下降。初步统计,2014年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2014年1-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10.8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577亿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同样由于6月份“冲高”较多,7月份显著回落,如6、7两月合并看,每月仍有1.1万亿元。单看7月份,除人民币贷款少增外,主要是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涉及表外融资的项目明显减少,特别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波动性较大,7月份下降4160亿元。这主要与近期规范相关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有关。同时,近期个别信托项目出现兑付风险,金融机构总体上也加强了信托相关业务的风险控制,适当调整了业务拓展力度。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指出,7月份社会融资总额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并有史以来第一次低于新增人民币贷款。文/本报记者 程婕 制图/王慧
热点关注
央行会不会降准降息?
7月的金融数据远低于预期,业内人士还是对未来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猜想。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有降准降息的可能。海通证券认为,融资需求低迷贷款大降而通胀低位,货币宽松料将延续,不排除有降息可能。
“我们认为,央行应尽快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重振市场信心。”刘利刚昨天强调,7月份货币供应放缓这一现象值得密切关注,这意味着金融系统进入快速去杠杆化的过程,也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主要的影响。尽管央行不太愿意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性将最终超越维持现有货币政策的意愿。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7月份的数据属于极端现象,8月份将回归正常,对整个三季度经济影响不大。短期之内将不会出现降息等宏观调控。7月份的情况是供需矛盾所致。
央行有关负责人昨天表示,观察金融运行仍应更多关注主要金融指标的整体趋势性变化,而不宜拘泥于单个月份的短期数据波动。目前来看,进入8月上旬后,贷款基本上每天保持着300-500亿元的增量,预计未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仍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下一步,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文/本报记者 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