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何宁卡:创新要紧扣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17.03.2016  18:53

  2015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技术自给率达到71%,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7%;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8.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增加值的比重达60.4%;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不断的提高……

  启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年,广东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一系列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创新举措备受瞩目。

  正当全国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时,广东产业转型的探索能为各地带来哪些启示?广东如何在众创平台的打造中,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作为广东重点打造的高水平大学之一,中山大学如何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联合人民网组织“经济活力看广东·创新驱动——‘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人民网强国论坛访谈暨基层调研行”活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省发改委主任何宁卡两位全国人大代表13日做客人民网,畅谈广东创新驱动的经验与成效。

  坚持三个“面向”,推进中大三校区建设

  高校是孕育创新基因的摇篮。2015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我省正式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七所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中山大学的建设经验和成效备受关注。

  “中山大学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三校区的建设。”罗俊介绍,中山大学将利用广州、珠海、深圳三个校区的建设,优化学科布局。

  其中,广州校区将保持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围绕着“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大数据、数字湍流、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等方面,整合优化在广州校区的理工科的优势,重新组合和新建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

  珠海校区主要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计划打造一个有海洋特色的学科群。“我们在珠海校区已经有与海洋科学研究相关的海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我们还会建立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与海洋相关的学院,打造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整的校区,改变以前学生一二年级在珠海校区就读、三四年级回广州校区就读的现象。”罗俊说。

  他透露,最近中山大学和深圳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在深圳新建一个校区,目前已得到教育部的批准。“我们在深圳校区会办一些与新兴工业发展相关的学院,从而弥补我校在工科学科发展方面的短板,使我们成为真正的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在培育科研重大平台方面,中山采取“123”战略:“1”是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建立国家级高端智库;“2”是筹建两个大科学工程,一个是“天琴计划”,就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计划,另一个是结合南海研究建造一艘海洋科考船;“3”是推进医学科学研究平台、数字湍流研究平台、南海研究平台等三个国家级平台建设。“目前,这些平台的建设工作都在有序地推进之中。”罗俊透露。

  为了对接国家和广东的重要产业,推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输出,广州市委托中大来管理广州国家级计算广东中心,即“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罗俊表示,学校希望依托中山大学与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科研合作平台对接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以此来服务珠三角地区创新驱动发展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中大目前正与广州市共同谋划建设“中大国际创新谷”,打造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心、技术成果的转化中心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一系列创新平台。“我们希望广州地区的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以及海内外青年人才都可以汇聚到这里来创业。这就是中大国际创新谷的最基本的内涵。”罗俊说。

  紧抓高新技术企业“牛鼻子”,补齐创新短板

  广东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这几年广东较早地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遇到了经济增速滑坡、结构调整的困难和挑战,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紧迫问题。”何宁卡分析,广东成功“破局”的关键在于“认识早、决心大、行动快、力度强,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见证着近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喜人成效,何宁卡总结出五点体会。“创新要紧扣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着力弥补创新短板;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还要坚持开放合作创新。”

  何宁卡介绍,这几年,广东省围绕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产业中高端发展,加快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了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了新一轮的工业技术改造。与此同时,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去年全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11100多家,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

  “广东发展的突出优势是市场化程度高、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强,但是也面临着科技资源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这些明显的短板。”如何补齐短板?何宁卡说,广东做了四项主要工作:

  一是实施了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行动。到2015年,全省国家级创新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160家。二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全省的新型研发机构现在已经达到了124家,服务企业有3万多家。三是推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过去两年,广东省一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8项,中国专利奖金奖也达到12项,都创了历史新高。四是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启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何宁卡介绍,广东把7所高校、18个重点学科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之中,实施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计划,推动我省五所高校建立高水平的理工科大学;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海外人才绿卡制度,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引进了创新创业团队110多个,创新领域人才接近90名,其中包括了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家两院院士。

厚植创新沃土,构建科技成果孵化新模式

  据统计,广东迄今纳入到科技部门统计的众创空间有140家,项目和团队达到3000个,成为广东创新发展最鲜活力的力量之一。去年初,李克强总理还专门到深圳参观了柴火创客空间,为创意产品点赞。

  广东如何厚植创新沃土,为创客们打造创新创业的高地?

  “首先要强化制度保障。”何宁卡说,为了给创客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广东一方面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新创业的门槛;另一方面出台支持发展激励政策,如围绕着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出了在用地、财政资金补助、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政策;去年7月份,我省还出台了发展科技股权众筹、建设众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意见。

  “在强化众创空间的支撑作用上,我们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重点,支持引导创新工场、车库咖啡、众创空间、创客空间这些新型孵化器的发展,促使形成天使投资+孵化,创业辅导+天使投资,创业展示与交流等专业化、个性化的孵化服务方式模式,支持社会观众特别是青年人创新创业。”何宁卡列出一组数据:2015年全省拥有孵化器达到399家,其中国家级的有43家,孵化场地面积达到接近1400万平方米,在孵化的企业超过1.5万家,“这成为了我省科技成果孵化的新模式”。

  与此同时,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何宁卡举例,如对于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所在的单位批准,并且签订合同,就可以离岗从事创业工作,离岗期间,保留人事关系、职称,人事档案由原单位管理,工龄连续计算;还能与原单位其他在岗的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等方面的权利。

  而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蒙,我省还鼓励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俱乐部,探索建立学业加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据统计,去年全省促进创业23万多人,其中有1.5万名大学生成功创业。

  何宁卡说,我省还在丰富创客交流平台上下功夫,举办一些主题论坛、创客大赛、创业大赛、创客马拉松的活动。如去年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深圳也举办了著名的深圳国际创客周。“这些活动吸引国内外创客团体会聚广东,很好地促进了创客文化的发展。”

  ■热点问答

  记者:在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中山大学最近这两年推出了哪些计划?

  罗俊:中山大学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输送高水平的人才。一个方面是加强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考虑到年轻教师入职后遇到的科研、家庭等压力,我们采取了聘任专职研究人员的措施,希望通过招聘大量的专职研究人员,建立起一个人才“蓄水池”,不要求这批年轻人承担教学任务,而是一心一意地从事科学研究。

  在人才引进方面,去年我校做了一些探索: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人才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高端人才的引进,原来的人力资源处则主管常规的人才引进。提出教师的分类评价,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从事不同工作的教师。提出要确立“重师德、重能力、重贡献”的教师评价体系。

  第二方面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12个字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以人才培养作为主题,在今年的春季工作会议上,专门讨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梳理课程体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并出台了11个具体措施,解决怎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学校也要打造一些创新创业平台和实习实践基地,能够使得我们的学生培养工作和社会发展需求有一个很好的对接。

  记者:今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何宁卡主任建议国家支持在广东尤其珠三角地区优先布置更多重大的科学装置,布局建设国家大科学中心。这一建议是基于怎样的基础?

  何宁卡:在广东建设国家大科学中心,是这次我在人大广东团全体会议上的一个建议。这几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广东在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落户广东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有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广州和深圳中心、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深圳国家基因库、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八大科学装置。这些项目的研究能力,处于国内绝对领先位置,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这为广东建设国家级大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中科院和广东省政府签署了共建国家大科学中心意向协议书,共同推动建设国家大科学中心及其相关的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科学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产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建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合作机制。目前正在编制广东国家科学中心的规划建设方案。我们设想,围绕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所在的区域,规划在中子科学、民用核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地,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

  本栏撰文: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毕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