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补偿机制 破解“垃圾困局”

19.09.2015  07:38
 垃圾处理厂或中转站的设立运行,需要一个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前把关系理顺了,共识形成了,设施的有效运行才是可持续的。否则的话,仓促上马抓紧投产,很容易导致旷日持久的纠纷。

原标题: 完善补偿机制,破解“垃圾困局

  垃圾处理厂或中转站的设立运行,需要一个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前把关系理顺了,共识形成了,设施的有效运行才是可持续的。否则的话,仓促上马抓紧投产,很容易导致旷日持久的纠纷。

  评论员观察 娄士强

  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改善,处理大量的垃圾成为每一个城市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包括垃圾处理厂的建设运转,垃圾中转站的设立维护,以及垃圾车辆的运行等,都需要有精细的制度设计,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城市都可能陷入被垃圾包围的困局。

  在这之中,最容易引发争议的,也最常招致居民不满的,无疑就是垃圾处理厂或中转站的选址问题了,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邻避效应”。通常说来,人们觉得某个东西有害,所以才会躲避,如果非要容忍不可,那也要获得较为满意的补偿。总之要在忍受危害和获得补偿之间达到某种平衡,才能让邻近的居民克服躲避、拒绝的心理,才能保证相关设施有效持续运行。

  众所周知,城市生活离不开有效的垃圾处理体系,总要有人跟垃圾处理设施做邻居,至于补偿多少取决于相关设施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比如说,垃圾中转站的选址之所以成为难题,就是因为常常发生垃圾露天堆放、散发刺鼻异味的情况,换做一家便民超市,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也就是说,如果能够高标准地处理垃圾,或者说能够让居民相信类似设施确实无害,是能够让周边居民接受的。

  当然,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建立起一座像维也纳施皮特劳垃圾处理厂那样的艺术建筑并不现实,仅仅考虑到居民们垃圾分类投放的意识,要想做到垃圾处理的完全无害都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有人做出牺牲,他们也有理由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这种补偿,实际上就是以政府财政支出为中介,让享受清洁生活却无需近距离忍受垃圾污染的人,也能分担一部分责任,一定意义上保持“受益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于是,垃圾处理厂或中转站的设立运行,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让所有的居民都参与到决策之中,尤其要给选址地附近的居民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包括相关设置具体建哪、如何建设、达到怎样的标准、给予多少补偿、以什么渠道发放补偿金等,都要有一个清楚且公开的规划。至于出了问题由谁负责、负何种责任,也要给出明确的回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把关系理顺了,共识形成了,设施的有效运行才是可持续的。否则的话,仓促上马抓紧投产,很容易导致旷日持久的纠纷。

  现在很多城市所面临的垃圾困局,就是因为上述环节欠账太多,连给予垃圾处理厂附近村民的补偿金,都处于“边走边看边商量”的境地,整个城市的垃圾处理体系也就变得异常脆弱了。所以说,想破解困局,最要紧的是堵住补偿机制的漏洞,最根本的则是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