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寂寞中芬芳自守——梅州古琴圈一瞥

05.08.2014  12:11

  ●本报记者  曾秋玲

  古琴,又称琴、瑶琴、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深沉悠远的古琴声,镌刻着儒释道的深深烙印,伴随中华文化长河流淌数千年。曾几何时,古琴濒危。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琴家不足百人……近些年来,随着国学的回归,不少城市悄然兴起“古琴热”。但记者采访发现,梅州古琴仍旧比较“冷”。

  学古琴者不过三五十

  据了解,我省古琴界代表人物、现居广州的岭南琴派掌门人谢导秀就是土生土长的梅江区周溪人。中国古琴2003年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古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谢导秀于2009年获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4岁的谢导秀,几十年来演出、教学不辍,培养的学生不下2000名,广东各地琴人大部分出于其门下,包括新一代岭南琴派名家欧君虹、谢东笑,等等。

  但在我市,目前真正弹古琴的只有谢导秀的入室弟子、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黄日东,以及梅州市古琴学会会长徐卫强、副会长王锦华等三五人。跟随这三五人学古琴的也不过三五十人。

  守望古琴 醉心琴学

  梅州琴人,虽为数极少,但他们在寂寞中守望古琴,醉心琴学。

  “古琴是国粹,是中国民族乐器的最高峰。”黄日东是梅县人,今年41岁,自幼爱好音乐,一直把大部分课余、业余时间花在音乐上,会玩多种民族乐器。2008年他开始接触古琴,之后拜入岭南师门,跟随谢导秀学古琴。黄日东认为,古琴是一种内敛的乐器,要求琴人“自娱、自悟”,自娱娱人、自悟悟道,琴乐追求“中正平和,轻微淡远”的风格和意境,通过弹琴,达到“人琴合一”,修身养性。弹琴之事,“始于爱好,养于寂寞,贵在坚持”,只要喜欢就能学会、入迷就能学好。“古琴音乐是可以濯洗灵魂的。”他说,弹琴是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亦是一种生活状态,“弹了琴,就是一辈子的事”,“琴学之道,深水一潭,学无止境。唯愿苟日新,又日新,移情练性,寂寞前行,芬芳自守,不舍圣人之训”。

  35岁的王锦华和57岁的徐卫强都是偶然听到古琴乐从而开始自学的。王锦华喜欢书画,2000年,他从电视上听到古琴音乐,十分陶醉,心驰神往,便上网了解古琴基础知识。“再一打听,古琴贵、难学,那‘减字谱’犹如天书,犹豫了好几年,最终还是决定学”。2006年,他用参加书法比赛获得的奖金买了把古琴,此后通过中国古琴论坛、名家教学视频,以及到广州、深圳等地参加琴人雅集,学习、提高琴艺。他在蕉岭县文化馆工作,坚持每天早晚弹古琴,觉得“弹古琴会使内心特别宁静”,“古琴乃文人修身之器”。双休日,有时他还会背上古琴爬山去,觅一方清幽之处弹琴……

  琴人谈琴“冷”与“热”

  黄日东认为,学琴者须具有较好的音乐修养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现在古琴价格昂贵,动辄几千上万元,因此,学琴者亦须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目前我市的“古琴冷”与这些较高的门槛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他说,琴学不怕小众,倒是怕大众。近几年来,弹古琴成为一种潮流,琴界亦成为江湖。爱琴之人,一定要沉下心来,不为外境所动,操琴不辍,琴道可守。

  徐卫强则认为梅州古琴圈子太小,氛围尚未形成,这与梅州“文化之乡”的美誉是不相称的。他建议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也认为古琴艺术不应满足于“自娱”,能够“娱人”更好,才不会那么“小众”。

  据了解,黄日东、王锦华正在实施免费教古琴,徐卫强亦曾开办免费培训班。同时,他们也以各种形式越来越多地参与古琴公益宣传活动,希望能感染带动更多的梅州人认识古琴、爱上古琴、学习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