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我国3年间对外援助近 900亿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 我国的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目前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类型。
2011年4月,我国发布了第一部对外援助白皮书,此次发布的白皮书在前一部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稳步发展援外事业、推动受援国民生改善、促进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区域合作机制发展等方面情况。
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其中,成套项目建设和物资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增长显著。亚洲和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地区。为促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更多投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解读
贫困人口近1亿为何还要对外援助
10日,新华社记者就中国对外援助相关热点采访了有关专家。
对外援助带来什么
近年来,社会对中国对外援助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近1亿贫困人口,为何还要拿出大笔资金对外援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徐伟忠说,从援助学原理看,经济能力较强的国家,在正常的贸易投资和经贸交往中获利较多,有义务对市场经济中相对不足的一方给予补偿。这是国际认可的惯例。
根据白皮书,亚洲和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地区。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更多投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攻坚阶段,更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稳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王成安说,对外援助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性支出,在发展和巩固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友谊、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中国对外援助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回馈和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徐伟忠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接受国际社会援助。这些援助不仅补充了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资金,更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援外更趋理性更重实效
从坦赞铁路到非盟会议中心,在传统印象中,中国对外援助更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过去中国援建楼堂馆所比较多,但近年来呈现出更注重民生和培养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等新特点。”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说。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的近50%投入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民生领域;超过61%的援助资金投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
中国民营企业万宝粮油在非洲莫桑比克加扎省的7万亩标准粮食田今年预计产量达7000万斤。与此同时,位于安哥拉首都罗安达郊区CATETE农场的上万亩土地上,中国旱稻品种“绿旱一号”又将迎来丰收,把当地粮食亩产提高近10倍。
“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中国正将自己的经验搬到非洲等不发达地区,帮助他们扭转长期粮食供应不足的局面。”王泺说。
王成安说,中国近年更注重区域合作机制下的对外援助,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国对外援助方式更灵活,姿态更开放,心态也更成熟理性。”
中国对外援助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从自身国情国力出发,尽可能使援助发挥最大效益。联合国规定,发达国家每年至少应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用于对外援助。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援助虽不及这个比例,但力图达到更好效果。“为提升对外援助效果,中国更注重依靠市场发挥作用,并通过人才培养等方式增强受援国造血功能。”王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