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贷公司已达8394家 评:需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原标题: 全国小贷公司已达8394家 评:需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导读】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300多家,贷款余额8800多亿元。《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草根”服务“草根”,未来不可限量。
央广网财经北京7月24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2005年小贷公司全国不到10家,在2008年央行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数量开始爆增,从当年不到500家,发展到如今的8000多家,小贷公司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猛发展。根据央行昨天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394家,贷款余额8811亿元,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618亿元。
小贷公司就是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小贷公司已经成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渠道之一。
而小贷公司的这种性质似乎也决定了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团队业务素质不如金融机构,时有老板跑路现象。另一方面,对市场资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比如在迅速壮大的小贷队伍中,互联网企业正在充当主力军。包括京东、百度、阿里巴巴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都已经通过不同途径涉足金融小额贷款领域。近日,被誉为内地小贷第一股的瀚华金控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更是为国内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面对小贷公司8394家, 8811亿元贷款余额这样的数据,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8000亿的余额虽然还远远不能跟我国总的贷款余额来比,但小贷公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的确对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吴晓求:八千亿当然它在从无到有,你放在整个贷款规模上都不是很大,我们整个银行贷款规模有60、70万亿,那么它也就是占到1%多一点吧,但是它还是对小微企业起到了一些作用,虽然不能全部解决它们融资难的问题。
今年5月份,银监会会同央行起草的《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省级地方政府层面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拓宽了小贷公司的经营范围,对小贷公司从银行融资的杠杆率没有提出限制。在新的管理框架下,买卖债券、股票、对外提供担保、代理销售理财产品可能成为小贷公司的新业务。而且,监管层对小贷公司杠杆率的限制可能会大幅度放开,按照担保公司、典当行10倍的杠杆率计算,小贷行业的贷款余额有望增加到8万亿元。小额贷款行业正在酝酿一次空前的变革。
不过,无论发展势头多么可喜,行业必须正视仍然存在的风险。吴晓求认为,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前小贷公司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吴晓求:小贷公司它存在的问题资金来源与资金成本还有一个风险的把控。第二个就是它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第三个就是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的,它的融资成本相对比较高。最重要的就是小贷公司的风险管控还要进一步的完善,因为它对客户信贷来说不确定性比较大,还有它除了风险一口对冲的措施,怎么去挽回风险消除风险。
更加棘手的问题是,目前,监管部门并没有承认小额贷款公司是金融公司的属性,小贷公司一般只能到银行办理一般性贷款。一般性贷款就需要公司提供资产作为抵押,但是小贷公司拥有的大都是流动性资产,因此获得银行放款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难以从合规渠道“补血”;另一方面,企业需求旺盛,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催生出不少小额贷款公司暗地从民间融入高息资金的灰色行为。非金融机构的属性和杠杆率限制以及税费被业内人士看成是压住小贷行业的“三座大山”。究竟应该如何移除这“三座大山”让小贷公司顺利实现资产补充,更好的浇灌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此解读。
经济之声:目前的数据显示,小贷公司从2005年至今,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那么这样的发展速度还能不能保持?
董登新:应该说它的发展最快时期已经基本上过去了,现在进到一个平稳的增长。因为小贷公司2008年首次在中国出现,到今年也就是差不多6年的时间。前5年它都是飞速直线的增长,在最近一年整个增速明显的放缓了一半。比方前几个年度的增长速度基本上就是两千家,今年的6月份和去年的6月份比的话也就增长一千家。贷款余额的话,规模稳定在差不多平均每家一个亿的贷款余额,这样一个规模也没有太大的突破。
经济之声:也就是从企业的数量再加上贷款余额的资金量来看的话,已经过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了。那随着规模的发展,未来我们的小贷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能不能独挡一面呢?
董登新:未来的小贷公司可能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目前可以看到小贷公司都遇到很多的瓶颈因素,应让小贷公司回归本源。2008年设立小贷公司的时候定位很简单,一个是三农,另一个就是小微。但从现实运作来看,小微贷款公司存在民间资本炒作的嫌疑,这说明小贷公司出现了一种异化苗头。有调查表明,十万元以下的单笔贷款的比例占的比重是非常低的,大约只有7%,这跟设立小贷公司初衷有明显的背离。
经济之声:刚才也谈到了业内人士把非金融机构的属性、杠杆率的限制以及费率看成是压住小贷行业的三座大山,那您觉得什么样的政策能够帮助小贷公司移除这三座大山呢?
董登新:小贷公司要有制度上的通道,有一种发展当中对接的这一制度安排。比方过去就有一个考虑或者是已经有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就是小额贷款公司如果要做的非常成功的话,它可以转制,改制为村镇银行。这是可以通过改制来操作的。现在的小贷公司不能够吸收存款,它就没有存款派生的功能,这是小额贷款公司最大的尴尬。但如果小微贷款公司主要做大额贷款,那当然融资的杠杆是非常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不少规模受限的小贷公司需要有一种宣泄的渠道。比方它需要找到一个能够让自身迅速膨胀扩大的制度通道。但这还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去安排它。
经济之声:如果我们的存款保险出现的话,能不能给小额贷款更大的空间呢?
董登新:存款保险对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意义,因为小额贷款公司它不是银行,它没有资格吸收存款。
经济之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网络,为什么互联网和小贷公司一见倾心?一见钟情?迅速擦出火花呢?
董登新:其实互联网的发展空间拓展来看,在中国的最近一年到两年应该说是非常迅猛。只要是互联网触角平台能够延伸的地方,似乎都在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然不会放过贷款公司这个招牌,这是一个很好的牌照。他们可以利用它把互联网金融做到极致。
所以,互联网介入到小额贷款公司能不能回归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制度的实际初衷,可能没有太多人去介意。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着,目前和银行信贷极强互补的发展空间,它主要是借助这个牌照来做合法的业务拓展,这是一个主要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