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凯:少年宫能否多些名额给外来工子弟?

02.12.2014  11:31
不论对弱势群体的雪中送炭,还是特色品牌的锦上添花,只有以项目来贴近孩子,方能切实为全市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服务。

  最关键的,是广州市政府有没有决心,将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向,投入到真正需要公益服务的适龄青少年身上。这不单是一个识别服务需求的简单命题,更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担当和作为。怎么讲?就是要把财力投入到采购为目标人群服务上。用政策杠杆,引导大专院校和市本级少年宫等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服务社区和外来务工子女聚集区域。不论对弱势群体的雪中送炭,还是特色品牌的锦上添花,只有以项目来贴近孩子,方能切实为全市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服务。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少年宫学位缺口有望得到缓解。29日,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原则同意了9区新扩建少年宫的推荐选址方案。这批少年宫建成后,广州的少年宫学位将由现在的22.4万个增加至近30万个。据不完全统计,建成后各区新增学位数超过7.2万个。按照计划,各区的少年宫均将在2018年之前竣工。

  作为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委员,我连续参加了11月8日的现场考察和29日的专题研讨。看到媒体的报道后,觉得还有一些思路,值得探讨。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 “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已经明明白白看到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在结合市区两级新儿童公园规划建设工作时,高标准同步规划建设和扩建少年宫。但是,2018年竣工以后,缺口依然难以填补,我们难道又继续新建扩建?再诸如增城新塘、花都狮岭等地非户籍外来人员聚集地,他们在为广州GDP作贡献的同时,又有多少少年宫的资源关心到他们的孩子?

  理论上讲公共财政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少年宫属于政府投入的典型公共物品,着眼于广覆盖公益性。财政资金投入到少年宫硬件建设无可厚非,也堪称政府政绩,绩效好像是摆在眼前人人可见。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敢打包票说,把少年宫新建扩建工作完成,就真正解决广州市适龄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要。

  原因是大家都忌讳提及财政资金对校外教育软件的投入,毕竟投下去产出摸不着边际,政绩显示度不高。而且,我认为:市级少年宫-区级少年宫-社区少年宫立体式校外教育体系发展,才是真正解决少年宫发展的核心思路。区一级少年宫要继续建,但是,一定要和广州市市本级少年宫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尤其是老城区的越秀、海珠、天河、荔湾少年宫,做强做大自己的小云雀、小海燕品牌,没有必要走市宫做大而全的路线。

  市级少年宫-区级少年宫-社区少年宫立体式校外教育体系发展,不仅仅是要盘活楼盘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更要把广州市现有的博物馆、科技馆和体育运动场馆等校外公共设施都通盘考虑,避免因部门条块分割而造成政府投入绩效削弱。

  最关键的,是广州市政府有没有决心,将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向,投入到真正需要公益服务的适龄青少年身上。这不单是一个识别服务需求的简单命题,更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担当和作为。怎么讲?就是要把财力投入到采购为目标人群服务上。用政策杠杆,引导大专院校和市本级少年宫等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服务社区和外来务工子女聚集区域。不论对弱势群体的雪中送炭,还是特色品牌的锦上添花,只有以项目来贴近孩子,方能切实为全市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服务。

  (作者为广州市重大城建项目公咨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