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风云眼底明——记屈干臣和他的广东省屈干臣档案馆
题图:屈干臣向记者讲述档案史料收藏故事
麓苑路依傍麓湖,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在喧闹的广州市中心城区独领一份静谧。
全国第一家私人档案馆——广东省屈干臣档案馆,就置身于麓苑路一处小区的五层楼上。
这里,琳琅满目的文史资料之间,倾注了屈干臣先生的毕生心血,折射了广东省乃至我国七十余年社会变革的历史。
屈干臣先生年在八旬,耄耋之年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故事,就在他面带和蔼笑容的谈吐之间轻轻泻出,宛若甘泉涓流……
3万件资料折射广东社会主义建设史
60年来, 屈干臣以人大会议工作人员、列席和旁听三种身份,参加和见证了广东省人大一届至十二届会议,关注民生,建言献策;他曾在10年间自费编辑390多期手抄报,传播国家大事、本地新闻等信息;10年前,他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私人档案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至今已接待2万多人次上门参观……
麓苑路2号屈干臣档案馆,为两室一厅的单元房,面积65m?。迎门的客厅正面墙壁悬挂着老省长梁灵光书写的“屈干臣档案馆”横幅,厅室周围是玻璃橱柜,里面陈列的书刊、文件、音像制品、证件、奖章和实物珍品等,摆得满满当当。在西侧卧室中,木质床亦被用做展台,码放着奖状、牌匾、著作样书等实物和资料。这里保存着屈干臣60多年来收集的约3万余件资料,均分类排列,编制了档案目录。档案馆中所有的收藏品,屈干臣都了如指掌,他时不时起身取来珍贵的藏品讲解,每件藏品都附有他写下的注释和说明。
在档案馆中,有很多史料十分珍贵。有屈干臣1948年在豫西革命干校学习时收藏的干部、学员名录,有他早年参加接待外国元首朝鲜金日成、苏联伏罗希洛夫在广州访问时的照片和纪念章,还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人大版本首版本和现行本。
插图:屈干臣收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原件
屈干臣说:“我的活动离不开广东,65年来收集的个人资料从一个小的角度反映了广东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2011年,屈干臣因为在1月举行的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他带来了1954年广东省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两份“提案”(当时代表、群众建议统称“提案”),而得到社会的关注。
屈干臣希望人大代表更加认真地履职,通过调查研究提好建议;同时,鞭策政府部门进一步做好对代表建议的答复。他的举动经过《南方日报》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不仅人大代表力挺老人的意见,政府机关十几位厅级干部给他打来电话对建言表示认可。
屈干臣是广东省唯一连续60年参加省历届人大会议的“工作人员”、“列席”、“旁听代表”,每次会议他都提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关注民生的各种建议,包括关注“三农”、关注外来工、关注安全工作等。
屈干臣说,“我对建设幸福广东充满信心,对‘幸福’有三点体会。一是社会发展,大家都幸福;二是大环境好,个人才幸福;三是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能够实现,感到幸福。就拿我来说,开办个人档案馆实现了我的价值。我经常出门参加各种全国性的秘书专业活动,为企业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开办档案馆,为各种有需要的单位提供史料素材……而且国家档案局馆相关负责人说我做出了‘历史贡献’,我更是感觉幸福无比。”
今年1月10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史信息化研究院、广东省屈干臣档案馆等主办的“辉煌六十年——纪念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年文史档案展览在广州举行。
屈干臣档案馆收藏的选民证
60年前,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8月,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今年81岁高龄的屈干臣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全国第一家私人档案馆——广东省屈干臣档案馆馆长。60年来,他以人大会议工作人员、列席和旁听三种身份,参加和见证了从一届到十二届人大历届会议,关注民生,建言献策,先后建言93件,其中64件上了“两会”简报,33件省领导作了批示,办理反馈75件。
在这次展览中,屈干臣用60多年珍藏的史料,用109张图片、15卷史料档案和大量实物,反映人大工作6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
对于记者关于3万件藏品遴选标准的提问,屈干臣回答说:因为我长期在单位办公室搞秘书工作,从四野司令部到华南分局,到省委、省政府。工作有规定,凡是国家的文件全部要交公,个人不能保留。那么我保存的东西是什么呢?我的著作样书和手稿可以保留,我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照片、证件等资料可以保留。为什么叫私人档案馆?家庭和个人经历的史料经过分类整理、编目,妥善保管,形成一个全宗。所以我保存东西,首先是要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东西,我这里细微到收据、门票、证件都会收藏。尽量全面系统的收藏。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我的收集观念不是很强,不然的话可以收集到更多。
作为国内第一家私人档案馆的建立者,屈干臣这样介绍私人档案收藏与其他收藏的不同:收藏档案还是要有一些客观条件的,首先要有个和平的环境,有个比较大的固定空间,自己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有搞这些的兴趣,能意识到收藏的重要性,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值得收藏的东西。像以前战争动乱年代,没办法收集、整理、写作。现在有固定的房间,家庭条件也好,才能做这些收藏、分类的工作。
系统收藏提升了私人档案的社会价值
10年前,广东省经贸委离休干部屈干臣斥资20多万元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建起了个人档案馆。
“这是我在2004年用全家省吃俭用存下的20多万元买来的二手房,如果出租每年可以挣一笔很可观的租金,但是我还是决定用它来做个人档案馆,不仅一分钱不挣,还要投入很多维护的费用。”屈干臣介绍说。
屈干臣1934年1月出生在河南密县,1948年参加革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做过机要译电员,1950年随军南下来到广州,曾经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等主要领导身边工作。先后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广东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等机关担任机要译电员、秘书等职务,1994年从省政府加强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职位上离休。
“秘书工作让我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所以才能建起个人档案馆。”屈干臣说:“由于我长期在党政领导机关工作,收集了许多珍贵资料,按规定应交公的资料都交了,剩下的属于个人的,就是条件困难的时候,我也保存得好好的。有什么样的经历,就有什么样的收藏。”
张德江、张高丽、汪洋等领导题词
1994年离休后,屈干臣把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著作一一进行整理,分门别类陈列在自家的书架、书柜里,甚至是床上,名为屈干臣作品展。但是,这样别人参观起来仍不是很方便。2004年,屈干臣买下了这套民宅作为个人档案馆的新址,系统排列,免费并向社会开放。
屈干臣说,他的收藏不仅仅是广收藏,而且是细整理,系统化、系列化、专业化。比如他保存的历届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己入党几十年来的党费证、从1954年起各个时期广东省人大会议的工作证、选民证……都系列保存,一件不缺。“这些藏品,单独一件看来不稀奇,系统组合起来就珍贵了,也就有了更大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屈干臣档案馆获得的部分授牌
档案史料收藏为创作提供营养。浏览屈干臣的档案收藏,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他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成就——他的著作涵括秘书学、档案学、文史、经济管理、诗歌、歌曲、新闻等50余种,硕果累累,获得的荣誉也相当跨界。他说:“私人档案馆是我阅读与写作的一个支点。我这个人是比较多爱好的,档案收藏对自己是学习,对学术是研究和传承,通过收藏,可以写诗歌、写散文记叙文,可以组合宣传。”
这些收藏与积累,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亚运会期间,他写的一些被许多媒体转载的文章,就源于他档案馆中的收藏。“我的收藏中,有广州的城徽越秀公园五羊雕塑的照片,有顺德的中国国际博览会100万人看过的根雕五羊,还有亚运会宣传处长亲自送给我的纪念品五羊。我把三个五羊综合起来写了一篇文章,很多报纸都登了此文和照片。如果没有收集这些东西并且在收集的过程中对它们产生更深的认识和感受,就不可能写成这些东西。这些收藏可以帮助人的境界提高、理念升华。”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分享。81岁高龄的屈干臣如今还是坚持每天早晨6点起床,洗漱早餐之后,用半个小时读报,天天如此,雷打不动。除了坚持读报之外,坚持每天观看电视新闻,他还喜欢看时事政治、经济管理、文化传记等方面的书,尤其是对时事,非常关心。
屈干臣的部分著作、奖品
200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那天起,屈干臣创办了一份名为《麓苑》的手抄报。每个月出刊一两期,有时增刊,每期16开4个版面,每期摘编刊登国内外大事、党的中心工作、重大政策以及省经贸委老干部活动记事等,复印后分发赠阅,至今出版了390多期。
屈干臣说,办手抄报是“老秘书办刊”,每天自己要看很多份报纸获取信息,加以融会整合后,进行摘抄,受到了很多退休、离休干部的欢迎。屈干臣办手抄报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运用手抄报设置舆论议题,摘登人们最想知道的资料,凝聚统一社会思想;抓住重大事件的宣传;结合时政大局,挖掘私人档案馆的资料资源,进行整合,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和传播影响力;以手抄报的形式整合多媒体资源,利用各种场合,与老干部们进行互动,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这份手抄报每期复印100份,分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也留档在这座私人档案馆中,任人查阅。
“手抄报记录了广东时代发展的脚步,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形成一种老干部之间的文化。”屈干臣说。他还自筹经费组织了16届“广州社区论坛”,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时举办一届论坛,引来300多家媒体报道。
十年接待观众两万多人次
在屈干臣私人档案馆里,收藏着3万多件“宝贝”,10年来接待过2万多人次参观者。3万多件史料时间跨度长达70多年,都是他亲身经历和参与的事件。他的每一件珍藏品后面,都记录着一段故事。
在这次屈干臣带领两个年轻人筹备了一个半月才展出的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年史料图片展中,他从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老证件和剪报中整理出了109张图片、近百件收藏的实物,并配上了1.5万字的文字说明。后来,又进一步加工整理,制作了大型系列彩色套版30多件,进行长期展览,并以著作形式由出版社出版。
“开始,展板都是废纸皮做成的,照片都是我一张一张挑选出来贴上去的。”他说,60年来,他搬了30多次家,但所有有关人大会议工作人员证、列席证、旁听证、选民证,他从来没有扔过一张。
在屈干臣的眼里,那16张选民证最为珍贵,因为“它们见证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更经历了广州市的最初建制,包括东西南北区等。”其中,1954年1月23日的那张选民证是其中最早的一份实物史料。在那张小小的已经泛黄的选民证上面,盖着“已参加选举”的长条印章依然清晰可见。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方作战,中国国内也开展了轰轰隆隆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运动。据有关统计,1951年广东各地人民认捐战斗机66架,高射炮10门,大炮3门。屈干臣老先生保留了三张当年他捐款买飞机的收据,其中一张为1951年7月17日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代收武器捐款收据,捐款金额为4万元,捐款用途为购买战斗机;另一张为1951年8月1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秘书处开具的捐献“中苏友好”号飞机代金人民币1万元的临时收据;第三张为1951年9月5日中南中苏友好协会开具的购买“中苏友好”号捐献人民币1万元的收据。这三张收据真实记录了当年中国人民节衣缩食,纷纷捐钱捐物购买飞机、坦克、大炮支援志愿军的历史。
屈干臣档案馆还珍藏有1950年11月7日“广州海珠桥重建通车典礼观礼证”,195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图书室第一批借书证”,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准考证”,1958年金日成来广州时手持的国旗,1962年“广州市人民防空委员会防空通行证”,广东省党政军机关各种报告会的入场券以及他当年拍摄的1980年广州黄埔造船厂制造的第一艘大船“华海一号”下水典礼的照片和1981年广州民航首次购买的美国波音737飞机飞行的照片等一大批珍贵历史档案资料。
最让屈干臣引以为傲的是,他的档案馆收集的3万多件展品时间跨度长达70多年,而且都是他亲身经历和参与的事件,更难得的是,这些事件,只有在省级以上的单位工作过的人才有可能亲身经历。
屈干臣档案馆2004年6月开馆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10年来,到屈干臣档案馆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从省委书记、省长、将军、教授、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高达2万多人次。许多老干部带全家三代人一同前来参观。还有十几个国家的友人前来参观。档案馆开放至今,屈干臣既是馆长,又是馆员。他对3万件展品如数家珍,每次有观众来参观,无论有多少人,他都会乐此不疲地讲解,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曾分别接待过3个90多岁的参观者,“他们都是由人抬着上来的”。世界乒乓球女冠军梁丽珍参观后,更将自己珍藏的几幅与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捐了出来。
屈干臣在社区活动中讲话
私家档案馆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屈干臣介绍,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大、广东省档案局馆每逢举办各种历史专题展览,都要到他的档案馆借用各种历史档案史料。据悉,受屈干臣档案馆启发,广东省档案馆还进一步帮助一批广东有影响的名人建立家庭档案馆,并逐步在社会上推广,提高全体国民的档案意识,指导国民开展档案活动,从中发现散存在民间的各种珍贵档案材料,丰富国家的档案资源。
多年来,很多省、市、自治区的机关干部、秘书、档案专业人士以及非机关单位的人士纷纷前来参观交流。很多大中城市都邀请屈干臣去讲学,授课内容包括秘书学、企业管理、企业报刊编辑等。他编著的《秘书工作质量研究》一书,在全国评比中获大奖,还出席在韩国举行的国际学术大会并讲学。他的著作受到国际学术界友人的青睐。
屈干臣向记者介绍举办展览的情况
屈干臣先后创作出版党史党建、经济管理、企业文化、诗歌音乐、书画文艺、秘书、档案、文史等专著50余部,成为中国秘书、档案、管理、作家、诗歌、音乐家、文艺家多个协会领导成员,改革开放30年感动广东人物之一,先后被授予“中国当代秘书杰出贡献奖”、“中国‘十一’秘书金奖章”、“中国著名秘书学家”,“当代中华诗神”、“当代文学之星”奖章、“推动社会改革进步人物贡献奖”、,以及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馆员、优秀会员、优秀音乐家等光荣称号。中共广东省委给他颁发了50年以上党龄的“南粤七一纪念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