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侨批研究专家建议保护和利用侨批文化资源

13.04.2016  11:51

 

在东兴访问有关专家学者。

 

桥批为海外华侨搭建了一座与家乡父老沟通的桥梁。

 

沦陷时期到达汕头的侨批。

 

专家正在东兴寻找收集有关“东兴汇路”的资料。

  一封薄薄的纸批,为海外华侨搭建了一座与家乡父老沟通的桥梁,而侨批所涵盖的多元文化也促进了近现代汕头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纸侨批,是一片沉甸甸的思乡情谊,是一份时刻铭记的家庭责任,更是一股支持潮汕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情与信心。对此,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省文史馆馆员陈汉初建议,保护和利用侨批文化资源。

  侨批,是一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人类独特文化。2013年,中国侨批成功入选世界档案遗产。“‘世界档案遗产’被称为‘文化刻度’”。在陈汉初看来,中国侨批申遗成功后,侨批已然成为我省重要的文化符号,其文化魅力也正在展现。陈汉初告诉记者,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创建于2004年,是我国首个侨批文物馆,继“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后,侨批馆移址扩容、更具规模,吸引了国内国际媒体的关注,成千上万的国内外参观者纷涌而至,给与高度评价。陈汉初多年来专注侨批文化研究,他认为,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桥头堡的汕头经济特区,已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魅力的重要体现和归宿。为充分激发华侨华人的爱国爱乡热情,助力我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战略,保护和利用侨批的文化资源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据介绍,中国侨批申遗数量为18万封(件),包括: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存12万封(实封3.6万,侨批光盘8.4万),其它如江门、梅州、福建等地总共6万多封(件)。另外,汕头市档案馆馆藏相关侨批资料1.8万多件,汕头大学图书馆馆藏侨批及相关资料3万封(件)。除此以外,潮汕收藏家和泰国收藏家还保存相当数量的侨批封,估计总量在10万封以上。民间侨批保存状况不一,有的保存状况堪优,霉变、虫咬、结块等现象十分严重。对此,陈汉初建议,省政府能拨出专款,由省、市档案馆牵头,抢救、收集存于民间的侨批:通过与私人收藏家商量,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入国家档案,付给一定数量的资料费;如私人收藏家愿意捐献给国家的,给予奖励;同意转让的,参照市场价格,予以收购。

  除了抢救、收集存于民间的侨批,陈汉初还建议,要保护好与侨批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潮汕城乡依赖侨批、侨资建成的典型建筑,也与侨批有着密切之关联;因此,侨批局旧址、典型侨宅,也应纳入保护之列。“如能这样,我们的世界记忆遗产——中国侨批,就是一个立体的‘文化巨人’。”陈汉初也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对全省侨批馆、典型侨宅进行普查,并分国保、省保、县保,进行保护。另外,由于侨批、侨资的“挹注”,广东各地的村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屋室、祠堂、庙宇等建筑变美了,有的还融入了不少西方元素,形成中外合璧的新型建筑群。这些村落建筑群,有的已超过百年,有的则近百年,均属保护对象。陈汉初认为,省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广东省各地古村落进行普查时,也可以把侨乡古村落列入重点普查对象,并挂上“侨乡古村落”牌子,进行重点保护、开发、宣传。

  侨批遗产的收集、保护、传承、推广,使命艰巨、任重道远。陈汉初认为,保护和利用好侨批文化资源,还要创新思路,保护活化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激活“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载体。汕头小公园骑楼街区已被汕头官方和公众确立为汕头文化符号;小公园骑楼街区除遍布侨批局外,还有华侨商行、侨宅、著名侨领商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底蕴浑厚。汕头市已立法保护并就保护活化进行前期规划设计,现已活化成功的“潮海关陈列馆”、“汕头开埠馆”、“潮汕侨批馆”三馆一线,均分布于该区。小公园骑楼街区的整体规模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价值,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属首屈一指。他建议,省政府推动汕头把小公园骑楼街区的保护活化,提高到“一线一路”国家战略角度来进行认识,采用新的思路,如捐赠、托管、赎买、入股等多种形式,保护活化小公园骑楼街区。如能把小公园骑楼街区活化成功,也可纳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载体进行管理和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