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相讨好是种什么病

24.03.2015  11:34

  不知从何时开始,跟老师搞好关系即讨好老师,俨然成为大学里考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这里说的“讨好”,指的主要是为了成绩或其他功利目的而刻意为之的行为。“讨好”也分不同程度,重者贿赂乃至不择手段,这当然不可取;轻者则只是想跟老师混个脸熟,比如故意发几封讨教学术问题的邮件,以显得自己很努力,这对取得好分数无疑有帮助。

  后面这种行为看似无可厚非,但深究起来,为了体面的成绩而逼迫自己去问本无太大兴趣的问题,从而博得老师的好感,这在欺骗老师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更可怕的是,一旦这种策略屡试不爽并得到推广和被多人效仿,甚至变换花样层出不穷时,也许大学校园里的一节课将变成一场活色生香的“宫心计”。

  当然,很多人不介意不在乎,因为通过这样无伤大雅的欺骗换得优秀的成绩和光明的前途,是划算的,而且这种现象一旦普遍,也就淹没在见怪不怪的淡漠里了,因此讨好老师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但奇怪的是,老师其实也在讨好我们。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前几天舍友抱着厚厚一沓书回来,说是某老师亲自出钱买的教材,还补了一句:“老师真可怜,课都被退得不剩多少人了,还得用这种方式来讨好我们。”第二个是关于某热门“”课,老师福利多多:教材免费,送水果,在课上还给同学提供兼职赚钱的机会。但其实真正听这课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冲着课程的“”字而来。末了,又听闻有人评价:“某老师真是可怜啊,费尽心思和花样讨好我们,就是为了让我们来上课。”再仔细回想,课堂上有多少这样的场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而下面的学生静默无言,于是无奈之下只好说“发言有加分”。

  课上老师在苦口婆心地想要讨好我们,课下我们却在绞尽脑汁地想怎么讨好老师,这多么奇怪,也多么无奈。其实,我们讨好的不是老师,只是成绩单上的分数,老师们却实实在在地希望得到关于讲课的回应。

  这种讨好与被讨好的诡异关系,扎根于对成绩的功利心,而浓重的功利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兴趣的缺失。我们缺失了对兴趣的认知,于是功利占了上风,驱使着我们去选择功利性强的课程,也造就了充满功利的讨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