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带手机吃饭都不香 信息饥渴症离你有多远
“出门时忘拿手机,吃饭时刷不了各种APP了,感觉不能好好享受这顿饭了。为什么连吃饭的时候也离不开信息阅读呢?我想这可能是新时代的病症。”在高速奔跑的时代,人们的心理似乎没有跟上它的步伐。信息饥渴症、晚睡强迫症、亲密关系恐惧症、囤积症……一大批“怪病”涌出,说不清道不明,却折磨着都市中的人们。
因在填字竞技真人秀节目《我知道》中的出色发挥,近日,草根明星选手杨薇被观众冠以“填字女王”称号。不过,相对于杨薇的博学和惊人记忆力,她的“信息饥渴症”反而吸引了更多关注。杨薇告诉媒体记者,从看书、看电视延伸到看报纸、手机新闻,只要有任何空余时间,都会想办法用各种信息来填满,否则她就无法正常生活。
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资讯触手可得,却同时造成了人们的另一种负担。
不刷完所有信息不睡
刘嘉(化名)是西南大学新闻学专业一名大三学生。10月13日早上7时,寝室的灯亮了,刘嘉从睡梦中惊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枕头下摸出手机,看看错过了哪些信息。他拿起手机一直看了半个小时。刘嘉眼睛开始酸痛,他将手机放下,进入了半梦半醒的状态。
几分钟后,刘嘉突然惊醒,在被窝里搜寻手机。刘嘉揉了揉眼睛,开始第二轮的查看。他的手机上一共下载了包括腾讯新闻、百度新闻等在内的5个新闻客户端,微信中还关注了10多个和新闻相关的公众订阅号。全部浏览完的话,至少需要2~3个小时。
11:20,已经到了午饭时间。他和室友一起拿着饭盒向食堂走去。刚吃了两口,刘嘉便习惯性地在口袋里摸手机。这才发现走得太急,手机放在宿舍了。他感到有些茫然。两分钟后,刘嘉站起身来向室友说了句话,盖上还有一半饭菜的饭盒就往食堂外走。刘嘉回到寝室拿出手机,点开QQ空间的个人主页,在欣赏朋友们发的旅游照片的同时,吃完了剩下的半盒饭菜。
下午两点,刘嘉有一堂专业课。他早早地来到教室,课刚上了一会儿,手机振了一下。刘嘉干脆将手机放在腿上,埋着头认真刷起社交软件来。半个小时内,QQ空间和朋友圈被来回翻看了10多次。发现没有新内容后,他又转到微博,点开每一个分组,仔细阅读每一条微博,到了下课时间,他也浑然不觉。
信息渴求源于内心恐慌
刘嘉告诉记者,从大一到现在的两年多时间,每天清早他都要处理一大堆繁杂的社交工具,包括浏览QQ空间、微信朋友圈、更新人人网、刷微博圈子等。紧接着就是浏览当天的新闻,看热门推荐,以及关注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分析报道。
刘嘉说,目前的生活很充实,不论吃饭、休息还是上厕所,都在不停获取各类信息,不停进行社交互动。
但另一方面,这种充实的状态,却让他感到无形的巨大压力,“哪怕半天时间不接触互联网,不浏览各种即时消息,整个人就陷入恐慌,这算是一种病吗?”
专家说法
学会屏蔽信息 试着放慢生活节奏
“信息饥渴症是一种现象,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在高科技下精神危机的一种反应。”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张仲明通过电话告诉商报记者,要将“信息饥渴”定义为病症,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症状界定和研究。
张仲明表示,“信息饥渴”主要表现为总想了解更多信息,总想知道最新最快的信息,一旦无法达到目的,便会非常不安、烦躁或者情绪失控等。张仲明说,面对众多的信息,人们选择的余地加大,总是感到手边的信息不足。于是,一旦人们的自省与自制力不强,就会夜以继日地通过网络寻找新出现的信息,由此表现出“信息饥渴”。
张仲明告诉记者,“信息饥渴者”区别于一般信息获取者最明显的标志,是他获取的信息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用处。
这样人生节奏被打乱的情况,该如何调整?张仲明表示,首先要保持心态的平和,自我暗示“世界变化太快了,每天的信息量太大,没有人能够知晓所有信息”。其次,他建议大家学会屏蔽和自己无关的信息,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具备的能力。最后,当因为信息缺失而烦恼时,试着放慢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慢慢地信息饥渴症就会消失。
@重庆商报